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这个目标的状况下,我们根据佛所开示的圣教,来一步一步的从迷信、仰信、解信、证信,最后能够像佛一样,究竟的成佛。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因为佛是世间无上的正等正觉。在这个世间,无上正等正觉,也是我们未来可以成就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菩萨都是未来佛。过去有无量诸佛已经成佛,现在也有无量诸佛在说法,未来我们这些众生也可以成就佛道,所以佛法是非常非常公平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我会的善知识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动中定的功夫,可以不受外境影响而失念,所以是非常殊胜而且很受用的念佛法门,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来修学。另外,佛陀又教导我们说,念佛、念法、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格称作是 三摩地

2018-07-21

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二)这段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位菩萨想要修学大乘法的话,首先应当要知道,最初所行的根本之业,就是要依止一实境界来修学信解;因为信解力增长的缘故,就能够很快的进入菩萨种性之中。也就是说,一定是要依止一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同样的道理,我们众生既然可以一直不断的轮转生死而一直存在,那诸佛更是能够存在啊!只是说我们是轮回生死,而佛陀祂们是因为已经解脱了,已经究竟了解了实相之后,所以祂们不再有分段的生死也不再有变易生死,因为祂们有了四智圆明之后,祂们就可以长久住世而利益众生。所以说我们也要相信佛陀的寿命是无量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的,所以我们发愿往生西 三摩地

2018-07-21

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二)这段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位菩萨想要修学大乘法的话,首先应当要知道,最初所行的根本之业,就是要依止一实境界来修学信解;因为信解力增长的缘故,就能够很快的进入菩萨种性之中。也就是说,一定是要依止一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 三摩地

2018-07-21

善知识都没有说过你明白真心时,真心究竟是哪个心呢?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善知识从来没有这么说过,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参禅,说要明心、要明心,可是都找不到一个方向。有人错把色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识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受想行阴当作如来藏,然后就自以为开悟了。总之,什么样的错悟都有,说之不尽,但始终离不开五阴,都往妄心的方向一直钻进去。从妄心的方向直 三摩地

2018-07-21

”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正法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弟子,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他也不知道自己所悟到底是不是真实,嘴里面虽然说是悟了,其实心里面是不断的在怀疑我所悟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他就无法对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产生深心的信受,那他如何能够具足深心而上品上生呢?再来,我们说回向发愿心。大家知道往生极乐佛土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什么呢?也就是行者他信弥陀世尊、信极乐国土的真实存在,因此愿意往生。若他不愿意,乃至不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三摩地

2018-07-21

唯识如来藏经典既是最后说,应是最究竟法。乃竟以先说之方便化城法而非议后说之究竟法,宁有斯理?譬如世间法律,后立之法优于先立之法,母法优于子法。佛法亦如是,后说之法究竟于先说之法,唯识如来藏系经典诸法是母,是根本;除去母法,则余般若法空及二乘我空等法,皆无所附丽,同于外道断灭论者。故不应因自身未能证得如来藏,便学一神教学者之思想,否定佛晚期及于诸天所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禅,它的本质并不是一般人所想的,很玄很妙的东西。实际上禅是很现成的,很平凡的,很实在的。但是从这个平凡与实在之中却显现出无比的智慧,显现出真实的解脱,显现出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禅。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 三摩地

2018-07-21

」又云:「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能观见,此即是诸法,究竟圆成性。」《密严经》中又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阿赖耶识-如来藏),随于自识(所)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恒于一切染净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