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 | admin 2020-02-20 |
![]() |
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就会离开世间的杂染,而能够证得解脱;也因为能够证得解脱,所以能够自知自作证,自己知道当般涅槃。所以当佛陀每次遇到一个新接触佛法的人的时候,一定会为他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入了佛门以后,又会依着戒定慧三学来为次第的教导。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那么你学任何法,对于佛法、佛菩提道来讲都没有好处!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心”呢?我们再来看禅宗的祖师洞山悟本禅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云:“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也就是说:禅宗所说的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个寂灭的状态不是空无所有的虚无的意思;所谓的寂灭的状态,是说我们的心非常的安定,甚至专注在目前的忆念佛的这个功德上面,而不会去跟随着外境到处乱转。菩萨自己能够长时间的处在这样寂灭的境界当中,同时也要能够引导众生的时候,跟众生赞叹说:如果能达到寂灭这样一个功德的话,实际上的受用会是什么。就譬如说众生会来学佛很大的原因,是一开始都是因为有诸般的烦恼! | admin 2020-02-20 |
![]() |
同时菩萨在静虑----在禅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见,也就是说要了解禅定中,从欲界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定,这种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识心系缚在三界的情况。也就是意识心从欲界定到初禅,最高系缚的境界就是四空定!这三界九地,都是意识心系缚在三界的状况。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 | admin 2020-02-20 |
![]() |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经能够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那他就已经是功德田了。也就是说,始从获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这些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开始都算是功德田。第三是贫穷田,贫穷田是指没有能力在世间法上回报你的众生。比如你作财施 | admin 2020-02-20 |
![]() |
这时候就要去思惟:我平常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它们对我来说根本就是一个杂物,只是占据了我的空间;如果在这种寸土寸金的都会区,一个仓库的管理,毎年也需要管理的费用。那我一直把它摆在我的家里,作为一个昂贵的仓库,我这样算是很有理性的作法吗?因此菩萨从这点去思惟,乃至于说昂贵的东西,他会再去判断说:我如果买这昂贵的东西的话,我是不是会担心它会被失窃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将这些浅易的佛法,带入到生活之中,不论透过一些电子邮件、或透过一些电子书、或是种种的图片、或是一些佛菩萨的卡片等等,你就可以让其它人获得一些利益,而不至于一定要在这世间----这窄小的空间里面去争夺。你可以告诉他们许许多多关于世间无常的道理,而不一定要透过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可以说你知道些什么,从报章杂志上、或是以前的你所听闻的故事,把它剪辑下来,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一个人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心志不变并且也在念佛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扩大一分给那个人所需要的空间,它就扩大了;然后他所专属的一朵莲花就在那边出现了,未来阿弥陀佛就是用这一朵莲花,来接引那个人的中阴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是属于念佛的净业及愿力,所引生之器世间的改变。另外有一个相关的法义,就是任何一个有情的善恶业,都会改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的 | admin 2020-02-20 |
![]() |
在《虚空藏菩萨经》卷1中有开示:【众生诸贪诤,皆因诸根起,若能摄诸根,疾得于解脱。】因为透过六根摄取六尘,而产生内心对于境界的攀缘,通常会引生烦恼心所法的现起,使得内心不寂静;同时因为六尘之变化不止,使得诸心心所交互现起不停追逐,因此造成内心更加散乱不利于修行,而难得入于解脱之门。而在这样攀缘种种六尘境界的情况之下,便容易再引发各种烦恼之现行,乃至 | admin 2020-02-20 |
![]() |
佛菩萨当然可以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是如果都只是依靠佛菩萨的帮忙,自己永远不主动想要去转变自己意根、意识相应的这些染着性,您不愿去依于修行,而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那佛菩萨也没有办法来帮助我们,这是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的一点。因为诸佛如来也没有办法弹指一下,就转变您如来藏中所有的业识、所有的染污种子,只有您自己的意根依于 | admin 2020-02-20 |
![]() |
其中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以及缘觉自己推究而了知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也就是说,二乘人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无常、苦、空、无我,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消失了。接下来谈菩萨,菩萨的作法迥异于二乘人,以探究什么是生命实相为根本,并于探究生命实相之前,事先具备 | admin 2020-02-20 |
![]() |
尤其是过去生一天到晚只是打坐修禅定,而不是布施行善的人,纵使修得了四禅,乃至四空定的证量,舍报后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的这些禅定天当中,成为色界天或无色界天的天人;但再长的天人岁寿,都还是会报尽;报尽之后,必定就要下堕三恶道去,去报偿过去所造而未偿的恶业果报。所以这些不离三界果报的善业,都是迟早会消失掉的,执着善业而想要获得善业的果报,执着于欲界天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地藏菩萨在过去生,祂作光目女的时候,她就发一个愿,她发的愿非常地惊天动地,所以会使得大家都非常赞叹,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而这个典故的由来,是因为她为了母亲,她母亲当初流落到恶道,后来好不容易经过她设斋供养以后,终于回到人身;可是生下来是奴婢的小孩,经过十几岁以后就会死亡,那以后又要堕入恶道。所以光目女非常地痛 | admin 2020-02-20 |
![]() |
这样透过布施功德力和祝愿的功德力,加上无倒回向的功德力,这些种种的功德力的加持帮忙的话,可以让这些堕入饿鬼道中的有情们,能够于鬼道之中得到了广大的势力而离开他们所受的苦报,并且可以得到随施随得;等于说,你随施----因为这样咒愿,鬼道众生就随得,因为鬼道众生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所以,从佛陀这个圣教的开示,我们就知道:在世的人,他因为供养三宝来修 | admin 2020-02-20 |
![]() |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admin 2020-02-20 |
![]() |
那么如果说是到了实相念佛的地步,证到了空性了,知道什么是不空,空与不空、空与假、有与无都了然分明,这个时候就证到了理一心,就知道说“空有不二”,这个是实相,就是第一义,这就是出世间的慧。所以说念佛也可以具足慧学。那么从上面我们可以说明念佛法门是非常的殊胜。但是修学佛法的人应该要知道我们前面所述的学佛的目的:是要学佛的知见、是要亲证自己的摩 | admin 2020-02-20 |
![]() |
一者,批注经典之书籍,少则六、七册,多则十余册,方能批注完毕,绝非二、三册便可批注完毕;本会并无多余书架空间可供存放流通。 二者,易令读者生轻易可得之想,便轻视正法书籍。 三者,前总干事郑师兄离去前半年,曾有闲语,谓“同修会发行赠阅书籍太多,太浪费经费了。”有如是想者、如是说者,在此时本会中当亦有之,不可说无如是人,故仍不能 | admin 2020-02-20 |
![]() |
那么这个讲堂中的外道们正不停地互相诤辩着说:“我讲的才对,你哪懂得什么法?”“你这样空洞无知,哪听得懂我深奥的道理!”他们之间舌枪唇战、互不相让;如果被中伤,就回以更狠毒的话。比丘们听到外道们这样子恶言相向,不愿意为双方去作评证,也不愿意继续久留,就各各起身往外继续往城中去托钵。 当比丘们回到了精舍,就把今天看到的情形告诉佛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