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三摩地

2018-07-23

古译以菩提译作道心;因我国素来尚道,所谓君子之道,夫子之道,且老氏五千言美为道德,道士尊之为道祖,故借译曰道。而萨埵则译众生。合称大道心众生,亦未得真实的意义。玄奘法师翻译老氏道德流通于西域的时候,曾论过梵音之道,是末底而非菩提。乙、显正从正义言:唐代诸大译家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有情、总指一切有意志、思想、情虑的生命之类,如发起了上求佛觉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菩提」依《大宝积》卷27解释为:「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释,是觉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也没有众生存在,也没有生命,也没有人,这个称之为丈夫体性,这就叫「菩提」。实际上「菩提」真实的意思是「觉」,觉的本体称为「如来藏」,又称「阿赖耶识」,这「如来藏」、「真如」、「菩提」、「涅盘」或「阿赖耶识」,祂没有形象 三摩地

2018-07-23

个人的生死,那是小事啦!而且我们个个都是不死金刚,杀掉了还会有下一辈子再来护法,他们总是杀不完的,对不对?(大众回答:对!)既然是这样子,那又怕什么?被杀掉了以后,搞不好还像里面讲的往生到某佛世界里去,还当第一把交椅呢!所以大家要不惜身命的护法,这是成就佛菩提果的另一个基础。第三要能修行忍辱,不要因为度众生时,常常遭遇众生反咬一口、欺师灭祖等等恶行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云:〖“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胜过一切二乘的果报,有的人不是为了胜过人天的果报而发心的,他是已了知大乘菩提果最殊胜,不愿修习二乘法,专为了胜过二乘法的果报而发起大乘菩提心。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三摩地

2018-07-23

兹引述《华严》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三摩地

2018-07-23

兹引述《华严》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三摩地

2018-07-23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有时只是在无意之间对作了布施,其实就已成就了未来证悟大乘如来藏的因缘。平实导师常常在禅三的时候会说:这一个人过去对正法布施过,在正法中努力护持,今生的缘也熟了,所以一定要帮他开悟。而有一些人看似聪明伶俐,好像也很努力地在护持讲堂,平常也努力地来为众生作义工,但是一进小参室,导师就会说:出去!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的!因为这个人不是个菩萨,他 三摩地

2018-07-23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3

《大般若波罗蜜多》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三摩地

2018-07-23

假如说有一个异于第八识的第九识,祂是万法所依,那么到底祂的体性是什么?祂又如何出生前八识的呢?中都没有看到佛这样开示过啊!因为一向都只讲到第八识,说祂有种种的异名,乃至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等等,很多的异名。假如说真有所谓的第九识可以出生第八识,我们倒是要问说:会不会还有第十识可以出生前九识呢?那第十识的体性又是什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这一类的断见外道所最喜欢夤缘而用来支持他们的主张的,他们会这样说:龙树菩萨《中论》里面不是就已说了吗:所有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空无,也都是假名施设,这就是中道的义理;因为蕴处界的种种法,没有一法不从因缘所生,所以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假如这样来解释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的这一段偈颂,那龙树菩萨在他方世界恐怕也要有所埋怨,因为这绝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有人在数息,有人在念佛,有人在诵,有人在持咒,都能够使我们从散乱到专一,要制心一处。再来当心已慢慢不会有妄想,不会有妄念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要成就无相的功德、要成就清净的功德,这时候就必须要都摄六根。要都摄六根就是要离一切相,这时候就是因为有定慧的知见,知道要从有相进入无相。也就是说「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个就是因为你有那个智慧,知 三摩地

2018-07-23

自此,那个内心的坑洞开始形成,无论身体的发育成长,乃至心理的健全,都建立在对外界索取的基础上,这就是欲求,只不过索取的方式依据每个人的生命验有逞强和示弱不同而已。因为个个内在都很匮乏,为获得满足,从小我们学会看父母的眼色,上学我们学会看老师的脸色,走上社会,察言观色已成为本能,对偶像的需要也已内化,在偶像那里,我们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就象当初在妈 三摩地

2018-07-23

须摩提长者: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