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到后来布施习惯了,无所谓欢喜或不欢喜,可是久不布施时就会觉得别扭,布施已经变成一个习性了,就没有拖累布施的恶法了,所以得要经常修布施。“第三、轻视所布施的财物太微小”,因为轻视小物,所以就会拖累布施行。有时去到某个道场时,刚好口袋里不方便,只能护持三百元,真的不好意思拿出手,就会很少有机会可以布施了,因为要凑到满意的数目,总是要一段时日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现在经济不太景气,大家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我们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必为了成就一件布施大事,而去银行借了钱来布施。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这就是马鸣菩萨说的随力施与。为什么要讲随力施与呢?因为你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你的存在毕竟比那个来跟你乞求财物的世俗人重要啊!你懂得修学佛菩提道、修学解脱道,他们不懂;他们跟你乞求了财物去,只是为了生活比较好过,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真布施不怕假乞丐从前在,曾经发生过粮荒,有很多乞讨的人潮。因为饥荒过久,为数又众多,很多有积粮的人都不愿意再布施。有一次,有一个人流浪到嘉荣地区,非常疲惫饥饿,来到一个人家门口行乞,这家主人很想给他一些食物。但是,由于这个人穿的衣服很不错,他的太太不确定这人是真的乞丐,还是假的,所以不愿意施给,可这家主人还是偷偷塞了一个馒头给他,流浪者,千恩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4、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5、如果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6、在《杂宝藏经》当中,由于阿那律过去生曾供养辟支佛,因此而感得九十一劫的常住快乐、饮食不虞匮乏的果报。布施就像种田。世尊教导我们,布施就像种田一样,我们行善、修慧就好像农夫在田里种下种子,将来就能够得到福慧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张傻子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刚到庙门口,就听里面喊,送‘大布施'的来了,上等好茶伺候--"。万财主这下信了,因为他每次去布施时,一到庙门前,就听里面喊,"送‘小布施'的来了,茶水伺候--"。想到这里,万财主顿时火冒三丈:好啊,庙里的和尚,你个老秃驴!千不该万不该你办事不公。我每年给你庙里送一车油,你只给我喊‘小布施',张傻子送你一瓶油,你却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其心已经开悟,通达真如实相,见到世间万事万物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没有一件是长久不变的,就是人的荣华富贵,甚至自己的生命,也都难以保得长久。所以,他就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拿出布施给大众。忉利天王帝释天看到菩萨以如此慈悲之心抚育众生,施舍救济众生,树立了极大的功勋,德高望重受到十方世界的尊重,害怕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佛所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面的护心、戒心跟愿心,都代表了对于三宝——特别是对于佛陀的教导,以及对于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佛的信心有增长了!所以才能珍惜、爱护佛法;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地狱的时候,祂看到跟祂一起推着这个火车的另外一位众生(同样是地狱有情)受到苦难的时候,还受到这狱卒不断地鞭打这样的刺痛,他发出很惨烈的哀嚎。因此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就发起了很强烈的佛菩提道的成就的情怀——这就是菩提心,而祂就不顾一切向这狱卒替另外一位地狱有情来求饶;反而一下子就被这一位狱卒所刺死,也因为刺死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释迦牟尼佛自己述说祂在因地时发菩提心的情况。就是祂在无量劫以前的过去生,因为造作罪业而堕到火车地狱中,受极重的苦报;看见同伴及其它所有火车地狱众生,受着极重大痛苦的情形,自己也感受着大苦恼,心中就生起了想要帮助他们免除这种重大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的安隐心,然后就生起了慈悲心,自己就在心中发起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恶道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前面几集当中说明了,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法,能够孝养父母,无论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是房舍、财宝,他都能够尽心地供养,并且还能够经常地恭敬、礼拜、尊重、赞叹;除此之外,也同样能够奉事师长,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也能尊重赞叹恭敬礼拜,并且奉行师长良善的教导;对于妻子、儿女、眷属也能够供给衣服、饮食等等,以及打扮庄严的饰品;如果遇到善知识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法华经》的一段,来为大家说明。《法华经》中佛有说:说有人听闻了真实善知识演说《法华经》,因为是如实的演说《法华经》,不是依文解义,也不是误解曲解,是如实的演说《法华经》;听闻了以后非常的欢喜,之后他要转教别人,说给别人听;那别人听了以后呢,也非常的随喜,然后要转说给别人听,这样的辗转转说,到第五十个人;那么这第五十个人这样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善现启请分〉第二(原标题:发菩提心主要就是发四宏誓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说,众生一定都已经有菩提心的种性,那又为什么可以说菩提心有三种的发心呢?那就不应该说菩提心的发心会有三种啊!正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不能说众生一定有,所以有人发心时成为下品菩提心,有人成为中品,有人成为上品。如果是众生本来都一定有菩提心,应该是三品都具足,或者一定是三品都无。这三种菩提心,众生发心以后也不一定就永远不再改变;所以说,众生发了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胜过一切二乘的果报,有的人不是为了胜过人天的果报而发心的,他是已经了知大乘菩提果最殊胜,不愿修习二乘法,专为了胜过二乘法的果报而发起大乘菩提心。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善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这里说:“有的众生是因为信受、奉行外道所说的法义之后,发觉外道的经典所说的法义,在道理上和事实上是颠倒的,是讲不通的,所以才发起成佛之心,想要让大家都能住在如理作意的正知见中。”在理论与实际上都讲不通的情形有很多啊!譬如《旧约圣经》记载:上帝在六千多年前以七天时间创造世界,在物理学上的世界成就次第检查就已经颠倒了!其余的造人…&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不执着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经确定可以随时随地舍身了。下定这个决心以后,就不必像外道们说:我要固形存想、练精化气。辛苦的内丹、外丹,想要让色身永远不坏,那是妄想。就算色身真的可以永远不坏,最多能维持多久呢?最多就只是一个住劫嘛!可是当住劫过完了,接下去是坏劫,连大地都烧熔了,他的色身还能存在吗?当然不可能嘛!这就表示说,他没有超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