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世一世这样做下来,对自我执取也会越来越淡薄,就又多一分功德,这样布施、回向已经成为势力之后,未来世再行布施的时候,虽然没有刻意的回向,而其实背后的作意会一直是存在,能使我们往布施波罗蜜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阿弥陀佛!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果;同时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呢,佛教它基本上它是对因果的内容,以及这个业因是如何牵引的果报的差别,它是能够如实了知的,随着菩萨实证的智慧慢慢清楚,最后到成佛的时候是究竟了知。从这个所谓救度亡灵这几句话,我们来说 | admin 2020-02-21 |
![]() |
这时,村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经过世尊所坐的地方,大家看见佛陀显现出庄严光明的法相及散发出奇异殊特的光色,莫不感到惊异而又肃然起敬,都前往佛陀的面前要表示礼敬之意,或恭敬的礼拜、供养、赞叹,或叉手礼敬,问讯佛陀:色身康态否?起居轻利否?等。佛陀看见大众都来到此了,就慈悲的教令这些人就地而坐,开始为他们讲起法来了。大众虽听闻世尊开示,但是内心里其实是怀疑 | admin 2020-02-21 |
![]() |
在《法句譬喻经》卷1〈双要品〉第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舍卫国的国王,名字叫波斯匿王,有一天他来到佛陀的精舍住所,下了马车之后,卸却了幡盖跟身上的配剑,脱去了鞋履拱手作揖,直接向前来到世尊前方,向佛至诚礼拜,行五体投地的稽首接足礼,而后长跪于佛前至诚表达了来日要在城镇的街道上,用素宴来供养佛陀及所有的僧众。在佛陀应允之后,国王就亲手跟大众一起 | admin 2020-02-21 |
![]() |
什么是解脱呢?《法华经》卷2佛言: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意思是说,只要离开虚妄法,就叫作得解脱。可是有的人错会解脱的真实义,误以为只要把眷属的贪爱、名声的贪爱、利养的贪爱都放下就是解脱,或误以为只要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解脱。但是如果那样就叫作解脱的话,佛来人间之前,有的外道已经证得未到地定,有的外道已经证得初禅、二禅,乃至有的已经证得四空定,表示他 | admin 2020-02-21 |
![]() |
那有人也会想说,这是有的佛祂可以发愿让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度,让祂成佛的时候,也能够大家一起成佛呢;应该没有这样的佛吧?然而在《菩萨璎珞经》就有这样的佛,祂叫作平等如来。平等如来祂成佛的时候,当天祂就可以不断地演说正法,然后来摄受众生,来成就人道;生在人道中,再为大家继续说法,最后在人道中的众生都一起成就佛土。所以说,世间诸法它会变异、会无常,然而佛道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修行者如何能坦然面对死亡?对于一般人来说,死亡大都是个忌讳去碰触的问题,当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略有改变,像是安排安宁病房或生前告别式等,这些都表示已经能够接受即将要面对死亡,所以提早作安排,因此能够较无牵挂地离开世间。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人心有恐惧,而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贪着这样的五欲,在世间人的哲理里面也好有一比,叫作冷水煮青蛙,一开始的时候享乐其中,丝毫没有出离之心,可是一旦警觉有所危险的时候,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世间人过分贪着五欲,就好像是这样,当发觉年华老去,好的话自己最多只是受用一生五欲,更何况更多的是有很多痛苦还伴随而来!然而,下一世是不是能够再有快乐的五欲可以受用?或者是有无量无边的痛苦正等在前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来介绍业是怎么来的呢?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地埋怨自己,老是说自己的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呢,但是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了也使不上力,这叫作业障。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之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当观无常以离众苦。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贪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 | admin 2020-02-21 |
![]() |
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这个样子,经历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生都避免不了的。如果我们不是进入涅槃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前往下一个受生之处;所以,佛教里面不说死亡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 | admin 2020-02-21 |
![]() |
】(《瑜伽师地论》卷53)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的关系误认为是常、乐、我、净,因此被这些境界所迷惑,这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接下来,心倒就是因为对于境界没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了执著,因此引生种种烦恼,譬如对于想要获得的五欲产生贪爱而被束缚,即使已经获得了,仍然觉得不足而继续还要无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就引生出一个很重要的知见,也就是说,既然能取之识阴六识所取的是自心所现之六尘内相分,那我们就可以信受各个有情识阴所取、自心所现之六尘内相分是不同的,所以才会说有人类看见的是清水,饿鬼道众生所见的是脓血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也就是经教中所开示的: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 | admin 2020-02-21 |
![]() |
在《众经撰杂譬喻》里,也曾有一位老母亲因为唯一的儿子生病命终,哀戚不已,乃至四五天都不食、不饮。佛陀就跟她说:如果你能够去找到有哪个家里是不曾有人往生的,求他家的火来,我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结果她当然是空手而回。因为五阴终究是无常之法,是不可能常住不坏的。而《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 | admin 2020-02-21 |
![]() |
(《大般涅槃经》卷3)佛陀说完这句偈颂后,就跟这些弟子们说: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我今天虽然是个金刚之体,也没有办法避免为无常所迁。生死之中极为可畏,你们应当要勤行精进,追求离开这个生死火坑,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教导。佛陀虽然要离开了弟子,化缘已了,但是祂对于弟子们能不能出离三界这件事情,到要舍寿时都还挂念在心。出离生死----离开这个生死的 | admin 2020-02-21 |
![]() |
如同《增壹阿含经》中的开示:彼云何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增壹阿含经》卷17)尽就是尽于三漏:对于欲漏,就是欲界的种种法要;有漏就是色界的种种法要;无明漏就是包括了三界,主要是无色界的种种法要,已经能够解脱、生解脱智。所以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第四句:寂灭为乐,涅槃的境界当中是绝对寂灭的 | admin 2020-02-21 |
![]() |
在同样《杂阿含经》卷11中亦开示: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杂阿含经》卷11)在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三辑中的语译为:【眼根、眼识、色尘,以及触、受、想、思等心行都犹如幻化、犹如阳光下的地面热炎一样,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尽而朽坏,不曾真实的来到此世、或真实的去到后世。】(《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62~863。)首先,当我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如何是确实了知真的识阴内涵呢?难道前面所说的还不够吗?要回答您,确实是不够的!《中阿含经》卷7言:【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中阿含经》卷7)这意思是说,对于识阴如实的了知,是必须了知识阴详细的内容,如前所举经文,识阴不但是指六识心而已,还包括六识身在内,举凡识阴六识的功能差别,都要一一了知,然后观察 | admin 2020-02-21 |
![]() |
《杂阿含经》卷8:【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以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谓意识法。】(《杂阿含经》卷8)这段经文特别强调,对于意识及其相应法都不想要再出生了,就是断除生死根本的人,如截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使得多罗树的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