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就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世尊在这里开示:如法财施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个部分还没有说完,上一次说的是财施的果报,还得财宝的道理。接下来说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可以使众生无畏于生死轮回,同时法布施的果报,是可以兼而有财、法二报。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中,有一段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世尊此时要为我们说明布施的五种相貌,后面也会接着说这五个法的果报。先来看看是哪五种相貌?第一个叫作至心施。布施的时候应该是怀着至诚的心态,而没有夹杂着其他不清净的目的。举例来说,若是正在布施的时候,心中老是记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世一世修学布施之后的转依,因为从七住开始就已经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菩萨自己除去了种种烦恼;也正是因为自己可以除去这一些烦恼的缘故,而行于财法二施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利他自利,所以菩萨继续行于财法施的过程中,才能够方便的教导众生这一些道理,也使得众生能够依法修学,一样的远离种种的烦恼。这样长劫修学的结果,菩萨自能调伏其心,也教导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末法时代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先,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如果有财宝、财物的话,那么应当要像前面所说的,兼以教化来修行布施;但是如果没有财物的话,也不需要起烦恼,我们可以把这些布施的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求证菩提的话,即使自己有许多的财宝可以布施,也还是应当要学习、读诵医术和药方之学;并且要设置看护病人的病房,让病人安住,并且还要备足医病所需要的饮食、汤药等来供给他们,让病人能够很快地恢复健康。当然,这是在讲以前的时代,现代已经不允许个人这样做了,除非是开了医院。那为什么说也要懂得医术与医方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佛陀在《佛说盂兰盆经》当中所开示说:我们可以在七月十五日,解夏的僧自恣日,来供养具清净戒的圣僧,那么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就都能够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这是因为这些僧众经过三个月—九十天—的结夏安居,在这九十天当中,不断地精进努力的修行,所以会有许多的出家僧以及菩萨,得到了佛菩提道或是解脱道的实证,所以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我们要再来谈谈,其他的生活起居上面也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状况,可以如何来作布施或是供养。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见人鞾履、衣裳、鉢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当我们看见有出家或是在家的修行人,他们在衣、食、住、行等等生活上所需要的用具、资生之具,如果有朽烂,或是用旧了快要坏掉,不太好用了,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一切布施可分为三种根本类别,所有的布施都不离这三种根本类别。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就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菩萨应该要行财施、无畏施以及法施等三种布施的道理,世尊在《优婆塞戒经》的前面几卷,已经大略开示过了。现在在第五卷当中,世尊又特别为我们详细说明了法施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法施呢?世尊开示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优婆塞戒经》卷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知道菩萨摩诃萨具足福智庄严所生的七种法相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财物,贪着心非常的重;像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会去布施的。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简择,以能够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以及心态去布施,但是在心中却不需要去贪求果报。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相同,所以得果也就没有差别。比如说,有两个人共同布施一笔钱财,而且共同布施给同一个福田,而且他们两个人都以同样的恭敬心、欢喜心去作布施,因此他们所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两个人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就不会有差别。第二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以及施心同样平等,但是福田大小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所有的财物太少了,或者觉得想要布施出去的财物不够好,因此心中就感到羞愧,怕人家笑话而不肯拿出来布施。佛陀说:像这样的人,就会增长自己未来世的贫苦。如果说,这种错误的心态一直不改正,那么就会导致自己,未来一世比一世更贫苦,更拿不出钱财来布施,而陷入到恶性循环下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如果有人钱财很多,他在无量的年岁当中,也不断的在供养三宝,都是自己很努力的在作,虽然未来世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但是自己单独作,却不如劝别人共同合作来得好。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人,共同来作最好;而所节省下来的部分,我们可以另外再找别的植福因缘,然后再找别人一起作,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一切布施可分为三种根本类别,所有的布施都不离这三种根本类别。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就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