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卷五)世尊这一大段的开示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听了你说法,或者因为你送给他的书籍,他读过以后理解了的道理,知道对众生起瞋,在未来世会有很长久很不好的果报,所以他就愿意开始断除瞋心,开始一直对他人和颜悦色,而因此得到了好的果报;那么因为是由于你的帮助,而产生了这种的改变,所以这就会使得你在未来无量世中,得到了上妙色的果报。现代的医学研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心,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三摩地

2018-07-23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三摩地

2018-07-23

但他是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什么叫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名 三摩地

2018-07-23

人道的五阴死了以后,当然已知道,什么时候去受哪一道的业,是以看哪一道的业最重来受果报,可是中间都是不会有间断的。佛陀这样的开示,外道还是不能了解,他就会说,若言‘如是异作异受。’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 三摩地

2018-07-23

有外道认为:这个种子里面已先有芽,所以浇水、施肥这些了因,让这个芽长出来。可是佛陀告诉外道:这个芽增长,是因为有这个水、粪,所以说是本无今有的。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业,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典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佛陀与外道的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的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这一段:【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部分我们先举一下《弥勒菩萨所问论》中有一段,来为大家解说。这论里面这么讲:【以见富人悭惜,贫者能舍,此人起如是心:若实有施者,悭人不应富,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悭来久故。复生疑心:此能施主不应贫穷,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施来久故。彼人虽生如是邪见,而义不如是。】《弥勒菩萨所问论》卷五我们先看这一段:就有看见很有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钱财很爱惜,舍不得 三摩地

2018-07-23

就像《金刚》中佛陀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里菩萨所说的法,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以金刚心如来藏出生五阴十八界诸法为前提而说,金刚心如来藏与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的般若实相而说。也就是这个菩萨他开悟以后,转依自己的实相的法而来行布施;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可以说无我——就是无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告诉菩萨们说:不应该求在生死中,来受用这些布施的福。布施的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的,因为生死无边;生死无边,所以这个福不管是多么广大,一定会因为这个生死而用掉。因此应该要为断生死而布施,应该要在布施的境界中,来断除系缚在三界中生死的这些贪悭烦恼;不是要求世间的受乐。同时要来观察,纵然富有像转轮圣王能够拥有四天下,他能够受用胜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在这段文中,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要常观察,在世间如果有这种持戒多闻的法让大家学习,有的人因为来受持佛戒不犯戒行,乃至于乐于听闻佛法中的正解脱的法要;因为这个持戒多闻,这种因缘的势力让他能够随着所听闻的正知正见,也能够修学断我见、断我执,乃至最后获得四果的解脱果——阿罗汉果,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这样得阿罗汉果的人,是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我于契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优婆塞戒》卷四在这一段,佛陀又苦口婆心地告诉菩萨,不应该悭惜的道理。就是有智慧的人应该随着自己在世间财物的多少,随力来修行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法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人他没有钱财,然后看见他人在广行布施,对于他人布施,心里面不会欢喜、不会信受,他不相信这样子布施真的有福吗?受布施者真的是福田吗?这样子的布施真的能得到善果吗?所以疑于福田,这样的情况之下没有善根,因为对于因果不信、对三宝不信,这就是真正的贫穷。或者说:有人很多财宝他自在运用,一点都不妨碍;可是遇到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就好像有人买香的时候,不管这个香是属于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烧的香;这四种香,有人来触摸着、有人购买,或者有人在衡量着这个香的差异应该买哪一种香?这几个人在过程里面所闻到的香是一样的,接触者、买香的人、或是在衡量的人,他闻这四种香,每一种香闻到的都一样;不会因为是买的人闻的比较香,来衡量的人闻的不香,或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中,佛陀说:没有钱的人,没有钱财的人,自己说自己无财。这个不是这样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切世间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水喝,每个人都可以有这些水草可使用。虽然说生为高贵富裕的国主,他不一定能够布施。就像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已拥有很多的财宝库藏盈溢,可是他却仍然对人民要增加赋收、追加赋收,而且对于国内贫苦的人不能够怜悯。所以虽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贫穷之苦,菩萨观察到以后,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的因呢?在《优婆塞戒》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惧;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假如他是拥有财物的,可是刚好遇到有人来乞求,这种境界中他却害怕自己的财物不见了、害怕自己的财物减少,就说:他没有!他还欠着不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受用,乃至后世的五蕴身能够受用,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布施。因为在布施的时候,将自己的世间财物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样的利益的果报是在未来世;菩萨道未来世有另一个新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布施的人也就是常学习布施的菩萨,应当要来试炼自己的心,对于财物是否能够去除这样的我执以及我所执;要来试炼自己是否对财物有执着的烦恼,最重要就是要透过布施。对于自己的财物,包括了外财——就是自己所受用的这些财物、眷属,还有自己的内财——就是包括自己的身体器官,这个部分无始劫以来都长养着我执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在布施的时候,观察着这些世间的财物,包括这个外财、内财都是无常,都是会毁坏,都是不坚固的。用这样的不坚固的世间财,来获得坚固的财物,这是布施者所求。什么样是坚固的财物呢?所谓坚固的财物指的就是七圣财,七种不会毁坏的财物。第一种就是信,这个信根、信力就是对于三宝的信根、信力,以及对于三世因果的信。 三摩地

2018-07-23

不清净的物品指的是什么?譬如说有一只流浪狗,也许是跟你有缘的,因为那么多人在一起,它偏偏就跑到你的跟前,还对你摇尾乞怜;虽然说流浪狗在佛法中得度的缘分甚少,也许你左看右看,附近正好有一家便利商店,就方便买一个包子,因为人家既然已来到你的跟前了,就让它再欢喜一下,再跟它结上一缘。有的时候随缘去拜望一下亲友,中国的习俗尤其是不能两手空空,为了要迎合那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