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由于不知五阴是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出生名色的入胎识所出生的,不知道这个入胎识的前面绝无一法可以出生,所谓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就被缘觉法的无明所笼罩。然而,众生对五阴的无明,主要是不如实知识阴的内容,也不知道识阴的变异以及无常。今生识阴缘于身、口及识阴的种种行(就是心行),乐于这样的种种行,一定会再入胎取得来世识 | admin 2019-04-24 |
![]() |
但是一念无明是无始有终的,是可以断尽的;像缘觉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都已断尽一念无明,而使一切的妄想烦恼永不再现起,正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此,一念无明如果已经究竟断尽,那么尽此一生就必定永远不再现起。反之,如果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算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中;八万大劫之后 | admin 2019-04-24 |
![]() |
因此,声闻阿罗汉与缘觉辟支佛断除了分段生死,利根的人一生就完成,迟钝而极精进的人历经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无始无明住地中上烦恼的断除,不论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断尽。可想而知,这一念无明四住地的力量跟无始无明住地的力量,能用什么样的算数或譬喻来相提并论呢?真是没有办法比喻的!也因为这样呢,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胜鬘夫人才会说,说四住地烦 | admin 2019-04-24 |
![]() |
什么是“一念无明”呢?一念无明就是二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也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所断的烦恼,因为一念无明也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所断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见惑、思惑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我见、我执的烦恼。在《胜鬘经》里面也提到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什么是四住地烦恼呢?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什么是“住地烦恼&rd | admin 2019-04-24 |
![]() |
一念无明会障碍二乘解脱道的这些修行人,会障碍他们得声闻菩提智,会障碍他们得缘觉菩提智,也会障碍二乘人证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这个无始无明呢,它障碍谁呢?无始无明会障碍菩萨:障碍菩萨得佛菩提智,障碍菩萨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障碍菩萨证无住处涅槃。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到底无始无明是什么内涵?首先,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愚痴,没有智慧的意思。对 | admin 2019-04-24 |
![]() |
缘觉则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观察,证得初果乃至证得四果的阿罗汉。由于是自己智慧观察的结果,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于舍寿时,如同声闻人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出现,再也没有任何五阴炽盛苦出现了。 菩萨则透过五阴我虚妄的观察,尤其是意识我的虚幻,因而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 | admin 2019-04-24 |
![]() |
若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缘觉。乃至无上菩提。随其所应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别无量。因修房室殿堂楼阁施佛及僧。获如斯报。若复有人以美饮汤药施佛及僧。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一诸根圆满。二清净鲜洁。三额广平正。四容貌熙怡。五形色光润。六福德圆满。七离饥渴。八远离三恶。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饮汤药获如是报。若复有人归佛出家。功德有十。云 | admin 2019-04-18 |
![]() |
)大乘别教菩萨——菩提贤、菩提圣 为什么证得佛菩提的菩萨叫作别教的菩萨?因为不但已证解脱道,也证得佛菩提道了;而佛菩提道的智慧不共二乘,当然也不共通教的菩萨,所以称之为“别”;所证的智慧跟声闻教、缘觉教、大乘通教都不一样,所以叫作大乘“别教”。然而别教的菩萨中,有菩提贤,也有菩提圣;证得佛菩提的贤位菩萨,到了初地的 | admin 2018-12-27 |
![]() |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二乘涅槃的法因 如来藏也是二乘法因--既是声闻解脱道法的根本因,也是缘觉解脱道法义的根本因。这是因为:声闻法解脱道的涅槃实证,是基于对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无常故空、空故无我的现前观察而获得的;但是声闻法所观行的缘起性空、无常故空、空故无我,却仍然是基于蕴处界而观 | admin 2018-12-27 |
![]() |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huā)光。时佛敕(chì)十方众僧,皆先为 | admin 2018-08-23 |
![]() |
所以我们在这一次要稍微补充一下,在四阿含里面不只是有很多大乘的法义,而且它清楚地呈现出声闻、缘觉还有菩萨这三乘它的见道的内涵的不同,我们在阿含里面也应该要把它举示出来。只是导师如果在《阿含正义》里面还要再把它区分三乘的不同,那这个篇幅可能还要再加一倍,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平实导师就只有举示大乘的部分。那我在前面这几集里面,就跟各位稍微补充一下,在阿含 | 三摩地 2018-08-16 |
![]() |
佛门反对迷信,倡导正信,“一切以智慧为先导”,必须亲身实证:小乘声闻十智、缘觉十二因缘智、大乘菩萨道总相智及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成佛后具足一切种智,般若智慧处处可见,一切宗教无出其右,故称为“不二法门”。净空“法师”几十年所说全都不出意识心境界,丝毫没有触及佛法的“世出世间第一义”,丝毫不涉及如来藏法义,说 | admin 2018-08-16 |
![]() |
你先不要气馁说:菩萨怎么有那么多的庄严应该去庄严?佛法若依一般的区分,可分为五乘,也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既然叫作佛法,表示说,这五乘的法是发愿成就佛道的学人所应该逐渐去具足的法。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人假如提到人伦,都会说三纲五常,这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以及仁、义、礼、智、信。虽然说这也含摄在佛法中的人天善法之中,但是有时候这只 | admin 2018-08-15 |
![]() |
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谘问深法,受持不失。”(《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佛开示了说:“大菩萨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身业、口业、意业都是要造善业,不可造恶业来损减福德;而他们身、口、意三行所造的一切善业,目的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众生将来可以证得解脱果乃至证得佛果;所以他们所造的善业,一切都愿意和众生共享。大菩 | admin 2018-08-15 |
![]() |
如果有人希望供养诸佛菩萨贤圣,但现前实无诸佛菩萨贤圣现在前得受供养,若能以此供养诸佛菩萨贤圣的至诚心来供养孝顺父母,那么,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贤圣就像是已住在家中了6。」众比丘们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向佛禀白说:「如来您是三界至尊啊!您为弟子们所开示的,真是闻所未闻极为希有难得的恭敬父母的法道啊!」佛说:「不但是在今日极为稀有难得地恭敬父母,在过去世也是 | admin 2018-08-13 |
![]() |
第二大卓越贡献:厘清三乘菩提的区别和联系三乘菩提的区别和联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没有人知道了,声闻、缘觉、菩萨,这些词已经成了摆设,随着每个人想当然的解释而解释,无人知道其真实内涵和外延,平实导师以目前90余册的巨作,让三乘菩提的区分变得清晰可见,让佛弟子对佛教的全貌有了认识。第三大卓越贡献:把成佛之道做出了全次第的铺就成佛,是佛弟子的目标和愿望, | 三摩地 2018-08-09 |
![]() |
三世一切声闻缘觉。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亦不可得。此是如来偈之正义。】 2、《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钝根小智闻一乘 怖畏发心经多劫 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 | admin 2018-08-09 |
![]() |
如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无上乘的修学,各有不同层次的所修、所断与所证法之差别。虽然说从人乘、天乘乃至无上乘的修道内涵,或许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但是在每个层次的修行中,都需要仰仗诸佛菩萨的加持和护念,使我们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修道中,得以减除烦恼障难之干扰,而顺利的修学各种成佛法道,因而获得解脱与般若之功德受用。加持的功德主要是来自于佛菩萨的 | admin 2018-08-09 |
![]() |
如果有人希望供养诸佛菩萨贤圣,但现前实无诸佛菩萨贤圣现在前得受供养,若能以此供养诸佛菩萨贤圣的至诚心来供养孝顺父母,那么,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贤圣就象是已住在家中了。”供养父母的方法除了供养财物和生活必需品之外,恭敬礼拜、赞叹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 | admin 2018-08-09 |
![]() |
第三种人是缘觉乘,如同鹿车能度较多人,故又称为中乘,就是辟支佛人。...所以佛法修证者一定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根性的不同,当然法就有三种不同的真实理了!如果有人在大乘法中却不相信有三根三谛,只相信有解脱道、有声闻人,这个人就不是真实的供养法。身为大乘法中的行者,不管你出家或在家,你一定要信受大乘经说的三根三谛;你若真实的相信了,就是供养法。...(内容 | admin 2018-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