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五位百法︵一切法︶ 心王[8](一切最胜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51](与此相应故)遍行[5]触、作意、受、想、思。别境[5]欲、胜 三摩地

2018-07-19

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起大历元年丙午也。及将彻简。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在乎华严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说楞严经。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着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者。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似有今古之说。此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唐京 三摩地

2018-07-19

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师是欤。唐荆州玉泉寺恒景传释恒景。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一闻能诵如说而行。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后入覆舟山玉泉寺。追智者禅师习止观门。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号龙兴是也。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先时追召天 三摩地

2018-07-19

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 三摩地

2018-07-19

唐罗浮山石楼寺怀迪传(般若力善部末摩)释怀迪。循州人也。先入法于南楼寺。其山半在海涯半连陆岸。乃仙圣游居之灵府也。迪久探经论多所该通。七略九流粗加寻究。以海隅之地津济之前。数有梵僧寓止于此。迪学其书语自兹通利。菩提流志初译宝积。召迪至京证义。事毕南归。后于广府遇一梵僧赍多罗叶经一夹。请共翻传勒成十卷。名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后因 三摩地

2018-07-19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镕中金为窣睹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游方日久。谓为已殁。旦夕泣泪而丧其明。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九十六宗各专其见。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 三摩地

2018-07-19

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儞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证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于东洛内道 三摩地

2018-07-19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劝诸众生于诸善法不生放逸。众生行已以是因缘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已施众生无量寿命。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终无夺命。善男子。汝向所问杀婆罗门时得是地不。善男子。时我已得。以爱念故断其命根非恶心也。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犯官宪制。是时父母以怖畏故若摈若杀。虽复摈杀无有恶心。菩萨摩诃萨为护正法亦 admin

2018-07-19

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听是大涅槃经。则知法知义具二无碍。于诸沙门婆罗门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无所畏。开示分别十二部经演说其义无有差违。不从他闻而能自知。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闻已能为利益。断疑心者。疑有二种。一者疑名。二者疑义。听是经者断疑名心。思惟义者断疑义心。复次善男子。疑有五种。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 admin

2018-07-19

不得修习般若婆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现见诸佛菩萨。是魔眷属。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无常故灭能灭之。若非无常灭不能灭。有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灭相故灭能灭之。一切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善男子。如盐性醎能醎异物。石蜜性甘能甘异物。苦酒性酢能酢异物。姜本性辛能辛异物。诃梨勒苦能苦异物。庵罗果[酉*炎 admin

2018-07-19

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复次不修身者。贪着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无有变易。不修戒者。为自身故作十恶业。不修心者。于恶业中不能摄心。不修慧者。以不摄心不能分别善恶等法。复次不修身者不断我见。不修戒者不断戒取。不修心者作贪嗔业趣向地狱。不修慧者不断痴心。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是怨。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觉已系心慎护。若不慎护则为 admin

2018-07-19

具足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成就功德久已亲近无量诸佛。净修梵行得不退转菩提之心。得不退忍不退转持。得如法忍首楞严等无量三昧如是等辈闻大乘经终不生疑。善能分别宣说三宝同一性相常住不变。闻不思议不生惊怪。闻种种空心不怖懅。了了通达一切法性。能持一切十二部经广解其义。亦能受持无量诸佛十二部经。何忧不能受持如是大涅槃典。何因缘故。问憍陈如阿难所在。尔时 admin

2018-07-19

这五千比丘以宿命通,各个看见自己在往昔多劫之中或者是杀父、或者是害母、或者有犯重罪;由于每一个人各自都有过去世所犯的重罪,所以自心之中就对自己无法起信,觉得自己是不可能开悟般若的愚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对于大乘法就无法悟入。这个时候文殊菩萨,由于佛陀给他一个念头,叫他要作一件事情;所以他就拿起一把剑,指向佛陀一直进逼过来。各寺院雕刻的文殊菩萨不是都 三摩地

2018-07-19

这个了众生心行,不是证悟之前的佛弟子们所能了知的,所以悟前就无法真的证解般若了!只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证悟如来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了众生心行”是很多人在《维摩诘经》中曾经读过的,不过,一般法师都会解释说:“如果你把觉知心修行很清净以后,众生在想什么,你就会知道了。”那就叫作依文解义啊!可就免不了三世佛怨 三摩地

2018-07-19

「禅」就是佛陀的「教外别传」,也就是佛陀以这个「禅」来作为宗门的印证,来确认证得这三界法的实相,因此以「禅」来概括这取证的实相心;缘于大乘佛法以此第八识实相心为教理的核心,故强调以实证这实相心的宗门「禅宗」的禅,又称为「宗门禅」,然而这「宗门禅」并不外于教门的教理,因此宗门、教门不二,故禅宗证悟的人可以深入般若教典而能无疑滞。禅宗的法门就是以「顿入 三摩地

2018-07-19

从上面种种分析可知:在证悟以前,也就是在七住位以前,菩萨为了证悟所需的具备的条件所作的种种行,包括了菩萨十信及六度的种种行,都属于渐修,与顿悟无关;待菩萨于参禅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般若正观现在前,而了七住位,乃属于顿悟,不是渐修;菩萨悟了以后,始从七住满心开始,一直到妙觉菩萨于菩提座下顿悟以前,都是渐修,不是顿悟;待妙觉菩萨一手按地顿悟明心,夜 三摩地

2018-07-19

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以后,转入七住位修行,表示他已经具有一定的佛法正知见,所以不会跟随邪师或者名师修学佛法,他会去寻找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足, 三摩地

2018-07-19

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3贤圣学观品〉中说的:「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三摩地

2018-07-1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于然灯佛那边是不是有得到一个法,而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须菩提答复说:「不是这样的!世尊!假如我真的已经了解佛陀您所说的义理,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一个法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开示说:「正是这样啊!正是这样啊!须菩提!真实,没有一个法,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 三摩地

2018-07-19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像般若系列的二转法轮经典常常说的「法无定法」。又说「如来无所得」,因为成佛是没有所得的,有所得就不是成佛,只是三界中的有为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脸上不会写着某某佛的名字,也不会写着「佛」一个大字在脸上;而成佛纯凭智慧,不是凭各种有为法、有相法,因此也没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可说;要从众生的凡夫境界相对来说,才会说世尊是无上正 三摩地

2018-07-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