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故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尊者因弥勒菩萨的开示后而说:「若不闻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能以诸福德正回向者,无有是处。」所以回向当以听闻证得般若波罗蜜方便,才能具足正回向;当以亲证实相以后,在内门中广修六度万行以后之回向为正修。所以回向乃菩萨快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的重要行门。2.回向本身的实践就是一分的功德受用,如法的回向,不论回向给别人或者自己,都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自己是非常乐意依照萧平实导师的教导,以菩萨的四摄法来修无嗔恨行;可是,如果自己的目标的确是那样单纯的话,就不应该和周围的有缘人在事相上屡屡发生观念上的冲突,进而影响到彼此共事时的时效与氛围;所以,一定有自己所不知道的某些因素在作祟。仔细分析原因时,末学发觉,自己对于以菩萨的四摄法来修无嗔恨行的目标,其实内心并不是真的在乎;所在乎的依旧是萦绕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亲自传授般若密意给大乘菩萨的许多场景,都被记录在阿含经中,并且由萧平实依其明心见性之证量,举出《阿含经》中有禅宗公案的事实,因此开启阿含禅学的研究先河。因此,中国禅宗其实是佛陀亲自传授般若实相智而心心相印、灯灯无尽的法脉正宗。然而,在南北朝兴起判教风潮,一直到隋唐名师辈出的判教大盛时期,中国禅宗的正确判教与定位,却仍然付之阙如。因此,中国禅宗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有三德,阿罗汉只有一德,所以说阿罗汉在菩萨的面前怎么会有说话的余地呢?既然二乘人在菩萨面前没有说话的余地,更不用说外道跟凡夫了,当然更不知道菩萨所证的内涵了。由此可知:第八识才是佛讲的真心,八识论才是佛所讲的。那我们今天做一个总结:我们已经从经典和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心体,来证明八识论才是佛所说的,六识论是相似佛法;我们也可以从六识论的起源来探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从大乘菩萨的立场来讲,一定要先相信有三种根性的人,还得要相信有三乘菩提正法的不同。能够如此诚信不疑,也叫作供养法。(原标题:什么是真正的供养法?) | admin 2018-07-23 |
![]() |
您知道福德要怎么累积才会比较快吗?如果自己的力量很小,布施的财物或能力又有限,那要怎么样用少善根而得到无量的果报呢?平实导师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的道理来教导我们,《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中说: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团,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作是施已,回求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因此,发愿当菩萨的学佛人,若要破除对财宝的悭贪之心,就得先从财布施下手。而财布施不只限于金钱施,举凡各种财物,包括各种生活必需品,不论是食、衣、住、行、育、乐之物品,或是各种金、银、铜钱乃至各种珍宝,都是可布施之物。依于布施物品的不同,未来世所获得的果报也会有所不同。譬如《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中说:【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愿力发得非常详细,这个时候十方世界的诸佛就称赞这位菩萨的愿力,并且称赞说:你这个愿太好了,将来一定会达成你的志愿,一定会圆成佛道。这个鳖被放生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的夜里,这只鳖——乌龟类的鳖来咬这个菩萨家里的门,这个门就发出奇怪的声音,菩萨就派人去查看,结果发现这个鳖在咬门;菩萨出来看的时候,鳖就跟他讲:我因为受了你的大恩大德,得以保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在佛寺、讲堂中,有守塔人(也就是常住众)者,除了守塔人以外,其他人所上供佛菩萨的物品,例如饮食、贵细药、衣服、钵器等,都应该供上一朵花或是点上短香来赎回。所谓贵细药,指的是人参、西洋参、牛樟芝、沈香等比较珍贵而且可以久放的药材补品。但是在自己的家里,或是在外面餐馆用餐的话,比较容易败坏的水果、饮食,如果放着,很快就会坏掉了,这些食品在供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相的二乘解脱道是不太一样的。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使众生已经破戒犯律,心性也是弊恶之人,但都应该以慈悲的心来摄受对方,乃至方便教导对方如何忏悔灭罪;因为此时菩萨的心量是更加广大,心性也是更加调柔。世间法之中,固然常常会有仇报仇,但不乏也有以德报怨的情况,菩萨怎么反而不如世间人呢?而且用什么方法才能接引众生进入之中,菩萨当然也是知道的,就因为一世一世度化众生的过程之中,面对种种心性的众生,而使得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生起了意乐,希望可以成办这样的功德,可是毕竟是没有办法立刻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那到底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呢?熏习佛法之后了解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相的二乘解脱道是不太一样的。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部分尤其是菩萨应该要注意,菩萨所修学的解脱不同于二乘的解脱;菩萨的解脱是要入于三世,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同时要再入于三界中。二乘人的解脱是:他就要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不再入于三界中。所以菩萨的解脱,一定要通过布施来修除自己的贪悭的烦恼。可是这一句的意思,并不是说:菩萨永远只要修布施就好。也就是这个地方的布施,其实是已经意味着菩萨一定要熏习大乘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菩萨的修学,最终的目标是成佛,而在菩萨行过程的解脱都不是究竟的;甚至于能够修证到二乘人,能够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甚至于二乘人的入无余涅槃,也不是无上。因为佛法对于解脱法本身,它不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解脱法不等于就是佛法,佛法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在二乘人修学解脱道中,入无余涅槃,他只是方便。所以能够成就佛果,他所得的安乐才叫作无上,所以我们对于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养的烦恼而不能去除;同时也去观察众生所受的苦,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拔除众生的苦,让众生得到喜乐,甚至于让众生能得到法财,而得到解脱。菩萨在乐于进行布施的时候,过程就已经远离一切放逸了,到最后虽然要以身分,身分意思就是说身体的器官来布施给乞求者。那么他当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太山地狱,经历火汤烧煮等万般苦毒;这些都是布施后将遭受到的果报啊!这样的情形,您还要继续去作布施吗?”菩萨回答说:&ldquo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心态的下品施主,常常受到佛菩萨的诃责,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类的下品施主也是想当菩萨,可是想当菩萨,他却对善恶因缘的果报完全不清楚,不清楚这个因缘果报,同时也不能了知生死长远不可计量,生死之苦他不知道要远离,也不知道贫穷之苦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钱财它是无常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那佛菩萨就会来诃责这样的一个下品施主。还有中品施主会有以下几种状况出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只要自己准备一张照片,或是简单的画像,等到要供佛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房间,这样也是可以的;这样就把佛像请出来,请出来以后,你可以准备食物,不论是哪一种类的食物,只要是可以来食用的、受用的,这样就算是供佛的物品了;然后再礼敬这尊像的相貌的佛菩萨,然后诚挚地发愿,希望以这供佛的功德,供养菩萨的功德,来让自己未来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到供佛好以后,过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