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骂回去;因为如果同样用恶口骂回去,那就失去菩萨的格调;有智慧的人,不会用互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何况世间人的骂有两种:一种是真骂,一种是假骂。真骂是说我真的作错事了,确实该骂,那就接受吧!接受了就不会生起瞋心。如果别人骂的是假话、诬赖的话,那与我无关,又何必生气呢?如果因此而生气,就和他一样在造口业,甚至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佛菩萨的开示,我们就可以了解说:瞋恚心念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包括它的果报会导致自己现世失去善缘而痛苦,还会死后当堕三恶道。假如你是从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个果报,你一定会有刻骨铭心的痛,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也许说宁可从别人已经曾经发生的经历,来作为自己的借镜;但是这也是要在你相信的状况下,才能够有所改变。反过来,我们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见释提桓因是有方便善巧的,也是具有智慧的、也具有慈悲心,这在在都显示是大乘菩萨的行谊。所以在天界依旧是有佛法的,不是只有人间才有佛法。第二,忉利天人还是会起瞋心的。从故事中这位夜叉鬼只不过是坐在释提桓因的宝座上,三十三天人他们就起瞋心,而且是每一个都起瞋心,所以很明显的,三十三天人还是会起瞋心的。生到三十三天,都是因为持五戒又修十善,福报已经相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想一想,生前一念行善,却导致死后堕三恶道中,如此报偿实在很冤枉啊!然而此中道理,又何尝有人在生前当中,预先告知明白呢?唯有透过佛菩萨的开示及善知识的教导,以及愿意接受被教导后,并且愿意思维整理的菩萨们,才肯接受啊。很多法师不懂其中舍报过程内涵,仅以自己意识层面了解而揣测,便鼓吹信徒器官捐赠,甚至言说:哪有救人的人会下地狱的啊!如此这样错误的倡导、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今天一个菩萨的心性,应该是要常常修慈、悲、喜、舍的这样的心性,应该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起行当中。菩萨戒里面有说著:一切众生是我父,一切众生是我母,我生生随之受生、随之教导。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能够像伯俞一样,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当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发脾气,我们看到他谩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在对治嗔习这一个部分,我们要很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菩萨行者,不可以随便对人起嗔,因为故嗔是菩萨的重戒。如果说,你这一个嗔是对自己嗔,什么叫对自己嗔呢?就是说:我这件事情怎么又做不好了!我事先应该怎么样。所以这样的一个嗔,它是有一个检讨改进的效果。但是,如果这个嗔是一向对著别人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好的重戒的行为可能会呈现。接著我们来看,如果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佛菩萨的开示,我们就可以了解说:嗔恚心念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包括它的果报会导致自己现世失去善缘而痛苦,还会死后当堕三恶道。假如你是从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个果报,你一定会有刻骨铭心的痛,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也许说宁可从别人已经曾经发生的经历,来作为自己的借镜;但是这也是要在你相信的状况下,才能够有所改变。 (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见释提桓因是有方便善巧的,也是具有智慧的、也具有慈悲心,这在在都显示是大乘菩萨的行谊。所以在天界依旧是有佛法的,不是只有人间才有佛法。第二,忉利天人还是会起嗔心的。从故事中这位夜叉鬼只不过是坐在释提桓因的宝座上,三十三天人他们就起嗔心,而且是每一个都起嗔心,所以很明显的,三十三天人还是会起嗔心的。生到三十三天,都是因为持五戒又修十善,福报已经相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者说,难道佛法就只有解脱果吗?而声闻人的解脱果,乃至说他证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脱吗?以断我见为基础而开始进一步去求参禅明心,那才是菩萨的七住位,后面还得要满足十住位,然后十住位之后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等这么多的菩萨阶位,要一一去修证。这个初分证出家法,还真的是基础而已! (原标题:真求出离三界法,不在身相作文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证悟的菩萨有的还是会退转,因为往世的恶业现行,导致家庭或事业不顺利,加上这位菩萨的基本功夫不够,定力不够,那就没有什么功德受用。开悟要有解脱功德受用,除了断我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因为有此定力,自然有轻安觉受,定力配合断我见的慧力,那即使生活不顺利,也能有轻安觉受持身,也还是会有解脱功德受用的。因此罗汉托空钵,他老人家的心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能够年轻证悟的困难点会比较多,那需要往世多劫就努力修行累积福德,以及往世就有发愿要年轻证悟,那最关键的其实是佛菩萨的加持!佛菩萨要我们证悟那就一定悟的了!觉得我们因缘还没到,那就会让我们慢慢磨!平实导师在《随缘》第54页中提到:「........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常常想着佛、常常求佛,佛若护念你的话,那么你的感应将会很快,你要悟得如来藏也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真发心利他,悲深愿重,虽身处官场,棒下淋淋,亦是菩萨的救度行为。)18、提刑郭祥正居士,字功甫。为保信军节度判官,后受排挤,出为汀州通判。不久又弃官隐居青山,其居所名醉吟庵。祥正居士少时即志乐泉石,不羡纷华。辞官后,他便一心投入宗门,参究生死大事。一日,祥正居士礼谒白云禅师,正好赶上白云禅师上堂说颂曰: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子,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些佛法的正知见,函盖了两个主要修行道次第,那就是二乘的解脱道以及菩萨的佛菩提道。二乘的解脱道,就是让二乘人得以解脱生死而入无余涅槃的法道;它只能让人成为阿罗汉,不能成佛。所以,世尊般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自称是佛。菩萨的佛菩提道,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佛道;它不仅可以让人成为阿罗汉,也可以成为究竟佛。所以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众生往昔与佛菩萨所结的缘深浅不同,根性也不同,所以众生觉得与哪一尊佛菩萨比较契机,就持佛菩萨的名号来念佛,希望未来能够往生净土。譬如有人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持阿弥陀佛名号;有人希望能够往生东方琉璃世界,所以持药师佛名号;有人希望能够往生弥勒净土,所以持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名号等等。虽然我们有很多人修净土法门,执持佛的名号,希望能够往生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40,b1-6)而平实导师也引用了弥勒菩萨的教导,告诉我们大家供佛时要有六种作意,如此可以让功德更加殊胜。也就是:佛是大功德田,佛是大恩德田,佛是众中尊是无上正等正觉,如优昙花而难值遇,佛是十方世界独一最殊胜的,一切法都依止于佛的圣教量。《瑜伽师地论》卷44〈16供养亲近无量品〉中说:如是菩萨于三宝所,由十种相兴供养时,应缘如来发起六种增上意乐:一者、无上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刻我正坐在由北到南的火车上,此刻我正躺在母亲的怀里,此刻我正感受着佛菩萨的慈悲……(原标题:以思母之情忆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经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为了度化一个人,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与她结为夫妻,使得这位众生言听计从,愿意接受菩萨的教导,因而度化了这个人。又譬如,佛在《妙法莲华经》曾开示:菩萨不断的与众生结善缘,不断的度众生,成就佛道比较迅速。这也是阿难被佛授记,于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后成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比其他的师兄弟成佛快了很多。为什么?因为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如果讲菩萨的科目的话,还是会有的,但是一般你并不一定会去意会到。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你看有的经论它就这样列的:菩萨不会怎么样作,菩萨会怎么样作,菩萨不会怎样、起哪种心念,菩萨会怎样、起哪种心念……。你想,奇怪,这样看起来都很像戒行,因为有的菩萨不是那么敏锐,所以如来可以一口气说一百多个,讲到一个地方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十三)——菩萨的本分事比如说在以前,有一个人,他要被行刑,行刑的时候当然也会很痛苦啦,一大堆人都围著他。这样呢,要行刑的时候,有一个人起了悲悯心,就觉得这个人还是很可怜――还是很可怜哪,那这样的悲悯心,后来,未来未来未来世以后,他们再相逢,这个人呢――被行刑的A,就对对他生起悲悯心的B很好,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见如故,对这个B可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如何去弥补这些亏负呢?佛也是可以报恩的,所以这样呢,现在你在因地,便不需要再去思议哪!你就要去想:你要慈悲,你要平等心,你要一点一滴地建立菩萨的德行,那是你应该转依到如来藏的康庄大道,那是你的成佛之路,你要以这样的平实之路来让许许多多的未来的菩萨也藉此走向无上菩提。不要再去想说:风会不会把我吹起来,我这样会比较风光一点,如何我才会风光?你要开始慢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