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有他心通的人遇到明心的菩萨,便在菩萨的面前做不了手脚,而被菩萨拈得一无是处。同样的道理,大耳三藏法师虽然有他心通,可是却无法了知慧忠国师安住在真心境界里,安住在没有境界的境界中,使得大耳三藏法师无法了知慧忠国师的心行,而挨了慧忠国师的骂。由此可知,神通是有境界,是有境界法,虽然可以作种种神变,让众生崇拜不已,可是仍然敌不过菩萨没有境界的智慧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590,c3-5)平实导师在《人间佛教》第488页中开示:【不论是声闻初果的取证或菩萨七住位的开悟明心的菩萨果取证,都必须有基本而相应的降伏欲界爱的禅定力作凭借,才能有所实证,否则观行之后纵使已知初果的所断,纵使已知菩萨的所证,终究无法转依成功,对他而言都只是知识而非实证,因为初果人或菩萨转依解脱或实相的功德,他都不可能生起。因此,想要实证声闻初果的学人,或者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意根不像意识能返观自己,意根是不返观自己的;从狭义的种智来说,祂没有证自证分(从更微细深入的种智来说,祂也是有证自证分的;但这不是初悟菩萨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为没有证自证分,所以祂不能返观自己,所以当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个证自证分,所以你在睡著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没有意识的证自证分来证知自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我们修四无量心的时候,不应该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位而修,应以修集菩萨的慈、悲、喜、舍的心来修。如果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是以求得梵天天主的果报而修,这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们就会感觉到,因为他的宫殿会震动,他就会找:是什么人威胁到我的宝座?那个时候你要修四无量心就很困难,他会来阻碍你,因为你威胁到他。所以为避免这些遮障,我们不应以求诸天天主的果报为目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有他心通的人遇到明心的菩萨,便在菩萨的面前做不了手脚,而被菩萨拈得一无是处。同样的道理,大耳三藏法师虽然有他心通,可是却无法了知慧忠国师安住在真心境界里,安住在没有境界的境界中,使得大耳三藏法师无法了知慧忠国师的心行,而挨了慧忠国师的骂。由此可知,神通是有境界,是有境界法,虽然可以作种种神变,让众生崇拜不已,可是仍然敌不过菩萨没有境界的智慧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再回头来看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说: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也就是说:外道他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说有一种人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他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声闻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修四禅八定到了无色界顶的时候,他们依照所悟的声闻无漏的智慧而证入灭受想定,成为大阿罗汉。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声闻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修四禅八定到了无色界顶的时候,他们依照所悟的声闻无漏的智慧而证入灭受想定,成为大阿罗汉。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讲过五根五力的关系,佛经、声闻圣者和菩萨的论著中是如何具体定义精进根、精进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的记载。北传杂阿含659(七)经记载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北传杂阿含力相应678(六六六)记载何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种初学菩萨的障碍,是被世间法上的种种俗务所缠缚住了,所以无法精进的修习佛菩提。第四种则是被种种的病苦因缘所逼迫,以致无法精进的修学佛菩提。概略的说,初学菩萨有这四种精进学佛上的障碍。什么样的初学菩萨有重罪恶业的障碍呢?譬如极少数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很聪明,在各道场修学种种法都没事,但是当他们来到正觉同修会学了义法时,就会有很多事:不是事业不 三摩地

2018-07-23

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大精进菩萨的故事中,他证得了如来的法身,而如来的法身则是如来藏。声闻法和大乘菩萨法有一个非常大的分际就是:是否有亲证如来藏,大乘法的菩萨有亲证如来藏,而声闻罗汉虽然听佛说有如来藏而信受,但不曾亲证,阿罗汉法所观察所修证的对象是五阴十八界等世俗谛 三摩地

2018-07-23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就自就,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就佛果。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就用忍辱两个字。什么是波罗蜜呢?就是到达解脱的彼岸。忍辱波罗蜜就是以忍辱来到达解脱的彼岸,这是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第三度。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就用忍辱两个字。什么是波罗蜜呢?就是到达解脱的彼岸。忍辱波罗蜜就是以忍辱来到达解脱的彼岸,这是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第三度。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 三摩地

2018-07-23

十行位中第三行位的修道是三行位菩萨的“无瞋恨行”。《楞严经》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以金刚雄猛的作略而行菩萨的大悲,这也叫做悲忍哪!因为他们犯了五无间的重罪,除了这个雄猛之相的示现,你救不了他。第四、不应忍受众生谤佛以及诽谤大乘胜义僧。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谤法、谤贤圣的那些人。四阿含诸经中常常会看见:有时候阿罗汉会击椎——也就是打云板——打云板就是要召集所有的僧众;击椎的声音散出去以后,佛陀就以佛眼观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2)实义菩萨的第十三个条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这是说:心要常常住于法上,不放逸。住于法上而不放逸,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后晚上不倒单,坐在那边打瞌睡,辛苦自己,说这样是苦行。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苦行,真苦行是中道之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欲,常能制心于一处。若不是在佛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就用忍辱两个字。什么是波罗蜜呢?就是到达解脱的彼岸。忍辱波罗蜜就是以忍辱来到达解脱的彼岸,这是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第三度。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是菩萨的心态,菩萨不会对众生起嗔,因为菩萨道就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成就的。二.龙树菩萨于《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亦云: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就是说忍辱可以从以下三种心行法相上看出来:(一)遇到让自己非常生气的事情,大发雷霆,这当然不算是忍辱了;(二)如果表面上忍住没有发火,但心里却是心不甘,情不愿,满肚子委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