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无生法忍虽是诸地大菩萨的证境,但是可别把它想得很玄!因为这是现前可以亲证的。只要真正的明心了,一步一步去走,迟早可以完成它。也许一年两年、也许十年二十年,也许十生二十生,时间并不一定;这都得要看慧力、福德因缘以及性障的厚薄而定。三者配合起来,就可以修证无生法忍。所以无生法忍不是虚妄的东西,是实际上可以领受、可以亲证的。假使能够常常乐于观察这个甚深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中提到,当时诽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之后受报两百亿劫,都无法遇到佛、法、僧三宝;然后还有千劫的时间,在阿鼻地狱中受苦;终于到了无量劫后释迦牟尼佛时代,才来到佛座下听闻《法华经》,还是被常不轻菩萨——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所度了。释迦世尊就是以大悲为生因发菩提心,然后以大悲心修忍辱,才能够疾得成佛。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结果他真的每天忏,忏了一年多;果真有一天忏到一半,他闭着眼睛就看到佛菩萨的形像出现了,这就是好相出现。也就是说,一个人诚心忏,而且相信他会下地狱,他终于忏到好相出现,所以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有些人,他为什么也忏悔,但是为什么不出现好相?从这样的一个事例来看,我觉得有两种原因——第一个,他信心不足,他对于佛菩萨会不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来跟他摩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菩萨法师应当要尽自己的所知,来为学人先就菩萨戒本文字表相上来作说明;然后再同时依菩萨的行谊来解说读诵,使其能够心开意解,乃能够生乐着心而受持。同时还要教导学人:为什么要布萨?让学人能够自己观察自己受戒的成效如何;当违犯戒律的时候,要如何发露忏悔使自己还复清净。此外,当戒子于戒律上的奉行不确定而是否有所违犯,在这里产生疑惑的时候,还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0)手机改成可以随时都无线上网,那就变得觉得网络不用白不用,所以就不小心跟一两位好朋友过度攀缘了,好朋友生活上遇到烦恼或困难会问我,我们也彼此分享趣事或心情!那结缘久了就不小心变成过度攀缘,过度攀缘久了讲话就变随便,变得没大没小或者我就对他们起慢心或讲些绮语(无意义的话)!然后可能文字讯息上可能造成他们的误会,不小心伤害了对方而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是不违背解脱。佛道修学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脱,常听学佛人说要自度度他,度是指度到解脱的彼岸,就是要了生脱死。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五:不可说出家、在家菩萨的罪过。那意思就是说——专指他的身、口、意的行为。言行不检点、贪财、贪名、瞋恨等者。但这件事与摧邪显正要分清楚。摧邪显正是为了不忍众生走入非正道,要导正他们的知见。若有人知见讲错了,我们要说这个知见讲错了,但不可说某某人讲什么话,这样错了。此戒是指述说出家、在家菩萨的身、口、意的行为罪过,而不是破斥法上的错误。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的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认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的束缚,那么其实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标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了菩萨戒以后就成为佛子,成为菩萨的一分子。受菩萨戒的人可以超越三大劫的生死之苦;换句话说,可以提前三大劫成佛,或者提前三大劫证得究竟解脱的境界,所以应当要受菩萨戒。有受持菩萨戒的人免不了会犯戒,犯菩萨戒是正常的事情。受菩萨戒而犯戒的人胜过没有受戒而不犯戒的人,犯过菩萨戒的人是菩萨,而从来不犯菩萨戒的人是外道。上面这一段明白跟我们说明:已经受过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受了三皈依及五戒而成为优婆塞了,就必须要有菩萨的威仪;自己不能做、不愿做的事情,就不应该教别人去做。如果教别人去做,就不是如法而住。【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违官、私制,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心不念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现在脱离农业社会环境,住在工业社会极为忙碌的情况下,并且顾及在家菩萨如果家中眷属尚未学佛的情况下,要求在家菩萨们每半月集合诵一次戒,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家庭眷属之间的纷诤而无法继续持戒,那将会成为新戒菩萨的大损失;所以依照佛说小小戒可舍的变通精神,本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回到会中诵戒一次,是如法的。三、现在的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了菩萨戒以后就成为佛子,成为菩萨的一分子。受菩萨戒的人可以超越三大劫的生死之苦;换句话说,可以提前三大劫成佛,或者提前三大劫证得究竟解脱的境界,所以应当要受菩萨戒。有受持菩萨戒的人免不了会犯戒,犯菩萨戒是正常的事情。受菩萨戒而犯戒的人胜过没有受戒而不犯戒的人,犯过菩萨戒的人是菩萨,而从来不犯菩萨戒的人是外道。上面这一段明白跟我们说明:已经受过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二)菩萨的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五、如何持菩萨戒六、菩萨戒戒相浅解七、菩萨戒释疑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在学习菩萨戒的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来之前,我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我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习,像刚提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我们在学习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算自赞毁他吗?故嗔、谤三宝,又应该怎么注意呢?答:对于菩萨的十重戒部分,导师有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开示过受持戒律的精神与要点,虽是讲解《菩萨优婆塞戒经》,但也同时开示《梵网经》、《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等等菩萨戒的要点,当中有详细的提到性罪与遮罪,世戒与义戒等等的差别,如同前几题所问,请您可以期待后面几辑出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领纳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说四众过」这个戒律,主要是指不恶意批评在家、出家菩萨的身口意行,尤其是在人前人后宣扬四众闲话、散播是非。若是在僧团或修行团体中,依据正当合法的程序所为的调查中,据实陈述在家、出家菩萨所犯的过失,并不构成犯戒。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过失。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因缘作法布施时,除了对法义的通达与否很重要之外,态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即使说的是如实语的正知正见,也要能善观因缘并注意说话的口气技巧以及态度,不可以强势先否定对方;即使有理也要以爱语来摄受对方,这是身为菩萨的人所应该身体力行的一课。所以平实导师也常常教导我们,爱语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方便善巧,《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说:「爱语摄事,于诸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