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部分由于比较长,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举其中的一段,后面乃至说:过世得值八千佛,皆号定光……过世值六万佛,皆号光明……过世值三亿佛,皆号弗沙……过世值五百佛,皆号华上,……等等、等等,诸佛都不为释迦牟尼菩萨授记,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仍然无法离开有所得的缘故。学佛的目的是要求离苦得乐,但是不管是解脱 三摩地

2018-07-22

【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所以苦乐是相随相伴的,有时候甚至也说,在努力追求乐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造作受苦的因。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是努力追求乐受的业力的驱使,使之无暇思惟此事,所以明明生日是痛苦的,却高唱生日快乐而不亦乐乎!即使真的是生日快乐,却又 三摩地

2018-07-22

 (原标题:菩萨如何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一)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要来说:菩萨的生于安乐其中的生活于安乐之中。也许有人会质疑:菩萨真的可以生于安乐吗?或者是说菩萨为什么好像一直都可以生于安乐呢?前面不是说到,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于安乐,是因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在此世受用富贵,乃至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菩萨不共于一般人,乃至于定性声闻虽然说也有这种安乐,但是因为证果的定性声闻人,多半不会再生于人间;所以也只有菩萨能够生生世世在人间利乐有情的同时,而受用这种安乐。什么安乐呢?就是解脱之乐!一般而言,快乐有两种:一种叫作世间乐,一种叫作出世间乐。而世间乐也可以再分为两种:五欲的乐,禅定的乐。然而现在世间人多只能受用五欲乐,已经很难有因缘受用禅定乐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菩萨是不是能够死于安乐呢?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死于安乐是说:是能够在安乐的状态下舍报,或者是说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而不是《孟子》中所说的因为耽于安乐,而被他国所灭亡的死于安乐。一般人不一定能够死于安乐,有时候贪着五欲、眷属,然后回顾一生的时候,想着说:难道一生就是这样吗?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要的,多么希望能够重新再来。当难以放舍之下,当然就是没有办 三摩地

2018-07-22

大多数的人,不论是否「寝疾于床」,其实都有些身心的问题及烦恼,严格说来,也是「有疾菩萨」——我们怎样运用佛法的智慧来解除自身的烦恼呢?您是否感到学佛一直进步缓慢、没有方向呢?有没有找到解脱离开六道轮回的方法呢?或念佛想去极乐世界是否有十足的把握呢?您在生活、工作中的烦恼是否有减少呢?或在学佛过程中没有善知识指导而有很多疑问呢?一天忙到晚, 三摩地

2018-07-22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曾经说到,中阴身与来世父母和合时纠缠不分之后,不一定能够成功的入胎,因为会有许多障碍入胎的原因发生。也就是说,中阴身遇见有缘父母和合时,如果无法成功的入胎,那就必须再等待下一对有缘父母和合时才能再行入胎。(原标题:中阴身如何顺利投胎?) 三摩地

2018-07-22

从另一方面来说,有福德的菩萨也一定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来受生处胎,所以在母体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这是可以开缘的。(原标题:不得以而堕胎请问是否有罪?) 三摩地

2018-07-22

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得人、天报以及成就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础,犹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这个与大家都有密切关系的议题。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 三摩地

2018-07-22

【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所以苦乐是相随相伴的,有时候甚至也说,在努力追求乐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造作受苦的因。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是努力追求乐受的业力的驱使,使之无暇思惟此事,所以明明生日是痛苦的,却高唱生日快乐而不亦乐乎!即使真的是生日快乐,却又 三摩地

2018-07-22

基本上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所以现在我们就来说说看:菩萨可不可以生于安乐,死于安乐?首先要来说:菩萨的生于安乐其中的生活于安乐之中。也许有人会质疑:菩萨真的可以生于安乐吗?或者是说菩萨为什么好像一直都可以生于安乐呢?前面不是说到,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于安乐,是因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在此世受用富贵,乃至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当然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圆满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终于十信入于住位,之前他在外门修学六度之时,其中有一项是可以令其作为来世亲证菩提的一个远因?因为信位的菩萨,尤其修的是要对三宝的信心,这也是在修福啊!但是已经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求五欲受用的福了。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从所得的果报不同,也可以了解福报是有种种的差异的;这么样子看来,由于某甲菩萨过去世,在外门修学六度的差别,就会使其今世上的外貌、生活资财、人缘的好坏、头脑的聪明与否,会有胜妙与否的差别。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 三摩地

2018-07-22

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 三摩地

2018-07-22

 不单单佛陀注重孝道,大菩萨们也是这样,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他的母亲舍报后下堕饿鬼道,每天不见饮食,瘦得皮包骨;目连尊者看见了非常心痛不舍,他想用神通力来营救母亲,于是就用钵盛饭给母亲,但是他的母亲无法将食物吃进去。为什么呢?因为食物还没入口就已经化成火炭了。目连尊者难过得痛哭流涕,因为尽管自己神通第 admin

2018-07-22

如果有人希望供养诸佛菩萨贤圣,但现前实无诸佛菩萨贤圣现在前得受供养,若能以此供养诸佛菩萨贤圣的至诚心来供养孝顺父母,那么,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贤圣就像是已住在家中了6。」众比丘们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向佛禀白说:「如来您是三界至尊啊!您为弟子们所开示的,真是闻所未闻极为希有难得的恭敬父母的法道啊!」佛说:「不但是在今日极为稀有难得地恭敬父母,在过去世也是 admin

2018-07-22

什么是圣所遮物呢?是说佛菩萨所遮止的物品,不能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众生肉以及五辛;五辛就是葱、蒜、韭、薤、兴渠,包括青葱、珠葱、大蒜、韭菜,蕗荞、洋葱等等。蕗荞又叫作荞头,或称为小蒜。这些虽然是植物性的食物,但是吃过之后,全身散发出来的味道,会使得身边的人受不了。《楞严经》卷8佛开示说:想要求证佛菩提或修证禅定,不能吃五辛。五辛如果熟食会使人增长淫欲 admin

2018-07-22

如果有人希望供养诸佛菩萨贤圣,但现前实无诸佛菩萨贤圣现在前得受供养,若能以此供养诸佛菩萨贤圣的至诚心来供养孝顺父母,那么,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等贤圣就象是已住在家中了。”供养父母的方法除了供养财物和生活必需品之外,恭敬礼拜、赞叹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 admin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