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我们深知了佛教的这些菩萨们,往往我们所知道的佛陀的伟大,是远超过众生所能够想像的。比方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佛陀,第一个是:佛陀是大智跟大能。比方说,佛陀在成佛的时候,发起的各式各样的智慧,像比方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那这一些的智慧,使得佛陀因着这个智慧,也具有了无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对于每一个众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业报是什么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阿僧祇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如来所行与如来的戒定慧,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来行一切行、如来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不曾有过一念是为自己而修的。如果心中想着:我修增上慧学、增上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大圆镜智呢?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报恩品〉中说:转异熟识(编者按:八地以上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的如来藏名为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二、四智之成就此四智之成就被称作转识成智,但是转识成智不是将识转化、消除而变成智慧,而是消除识心对三界诸法的执藏及错误分别,成就真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三摩地

2018-07-21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入我愿者,则是世尊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于意云何?我有先誓大愿,依我十种大愿者,先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得令富贵,果报,兄友弟恭,慈心不杀,听学大乘,读诵尊经,转教群品,愿至菩提。我 三摩地

2018-07-21

佛陀开示说: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这个是说:如果要修学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每一个大人相的修集,都要以百种福德来作为围绕。也就是每一个大人相要能够的时候,事实上要有百福庄严;也就是说每一个相要有百福庄严,才能够最后成就菩萨的身力,来使得菩萨所显现的三十二大人相能够异于转轮圣王,乃至超越转轮圣王 三摩地

2018-07-21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 三摩地

2018-07-21

佛地所具足的四种涅槃,诸位熟知的是阿罗汉所得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两种涅槃,菩萨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一样要实证,但是另外两种涅槃呢?却是只有菩萨与佛才能证的。譬如说菩萨明心了,他刚刚进入见道位了,就可以现前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是能出生五阴的如来藏,是能出生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有生的心,而是本来就在的 三摩地

2018-07-21

卢舍那佛则是佛之庄严报身,现今仍于色究竟天宫说法,不可谓佛已灭;卢舍那佛分身八十亿,于八十亿世界示现应身而度有情;此界菩萨若已修入初地而有轮宝者,悉能随时至色究竟天宫面见释迦牟尼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佛;若有人自称能乘轮宝至极乐世界见佛,而不能随意于此娑婆世界面见卢舍那佛者,悉是以其神通面见他方世界应化身佛,此人尚非初地菩萨,何况三地四地 三摩地

2018-07-21

因说涅盘位真实而有,必至无生无灭,以「非十八界法」,以「真实常住」,以「恒常」,如是多义,乃至涅盘本义,即是「不生」为「涅」,「不灭」为「盘」,所以「不生不灭」称之为「涅盘」;既然如来宣说,阿罗汉可证「有余涅盘」,所以依此方便说,而知如来为欲启发后来菩萨乘,而说涅盘,既然生前可证,殁后可证,生死之中,涅盘本自不生不灭,所以涅盘当是可求可证,于生死轮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无记疑非常广泛、非常深细,等觉菩萨都还断不尽,要到究竟成佛才能断尽。二乘圣人只断烦恼障的疑,他们不但没办法断无记性的疑,连把无记疑打破就作不到了。可是如来却已全部断尽这二种疑,所以才可以称之为佛。六、对多闻和思维的态度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声闻之人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勤修七辩(迅辩、应辩、捷辩、无疏谬辩、无断无尽辩、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胜妙辩),又加上法、义、词无碍及勤行利乐之意乐,成就乐说无碍。九地菩萨为利乐众生,依诸佛修学已经具足了四无碍辩,但是仍然无法测度如来的智慧,所以佛的智慧更胜于九地菩萨无量无边,由此可知佛的智慧的胜妙了。四、关于佛之具足胜?《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云何具足胜?如来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我们了解佛的十种功德名号的由来,就能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就知道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无法测度佛,何况我等众生?因此对佛的殷重恭敬心就会油然升起。一、佛为什么被称为无上尊(同无上士)呢?佛在《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中说: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也就是说,由于佛在 三摩地

2018-07-21

阿罗汉、辟支佛但断烦恼,不能断习;菩萨断一切烦恼及习,令尽无馀。有人言:佛久[己>已]远欲。如佛说:我见定光佛已来已离欲,以方便力故,现有生死、妻子眷属。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问曰: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答曰: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 三摩地

2018-07-21

三十二、顶肉髻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形好:乃随三十二形相之八十种好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一:【云何八十随好?谓诸佛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是为第一。诸佛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诸佛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诸佛手足如意,软净光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瞋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三摩地

2018-07-21

论坛上有曹兄质疑佛陀,以凡夫知见来窥测如来,此举动如同没有学佛的愚人,将来只是多障碍自己的道业,异想天开的越多,只是让自己将来更加的辛苦,不论是继续轮回,或者是求取佛道,都是障碍!因此奉劝网络上一切大众,若是不知此理,随说着去,切莫于此留下证据!以提婆达多而言,大乘佛法很清楚地说明其为菩萨摩诃萨,但是经教阅读不多的人,就以为一切都是他的智慧可以「想 三摩地

2018-07-21

一、三身二乘人取无余涅槃,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菩萨成佛以后并不灭尽色身,而是世世保有色身以度有缘。诸佛都有三身,或谓三身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或谓法身、报身、化身等。关于三身,《成唯识论》卷十载,诸佛法身即是无垢识,无形无相,究竟清净。诸佛之报身复有两种:一为自受用身,为诸佛自受用广乐之身;二为他受用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 三摩地

2018-07-21

佛有八种妙声,菩萨因此而发菩提心。这八种妙声,我把它查出来说:第一是极好音,极好音就是非常美妙的声音,谁听了都喜欢。第二是柔软音,诸佛说话不会让你觉得耳朵有刺激不顺的感觉,声音听起来很柔软。就好像爱好听音响的人,一般音响他听不进去,往往觉得声音很硬。所以有人为了想听比较软性的声音,可以花上几百万元,就是因为想要获得柔软音。第三是和适音,和适音就是听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