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阿罗汉、辟支佛但断烦恼,不能断习;菩萨断一切烦恼及习,令尽无余。有人言:佛久已远欲。如佛说:我见定光佛已来已离欲,以方便力故,现有生死、妻子眷属。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问曰: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答曰: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辑四不坏信(上)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如何来修证解脱道。解脱道是许多的有情在痛苦中所产生的念头,希望能够依凭著智慧的教导,然后有智慧的人来开导他,然后离开这个痛苦,所以一切的众生都是以苦为师的。然而这世间却有许多人并不清楚真正的解脱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解脱最后的终点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根据佛法——佛陀的教诲,来告诉大家真正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一个人参禅,悟明真如,能够时时体验觉知真如的空与不空,时时体验真如的真实存在、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我见身见同时断除,那么当下就离开了四相。声闻“初果向”断身见以后,还有受、想、行、识的我在。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果可证。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等四相。必须再转入受念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摘自《虚空藏菩萨经》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初发心菩萨修习大乘佛法,有八种根本性的错误会使以前所修积的所有善根付之一炬,导致堕落到三恶道,远离人天等善道因缘,也会丧失大乘的境界,生死轮回,远离明师。是那八种呢?谓彼菩萨宿业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有人说:平实居士判定玄奘菩萨是三地心,但是玄奘菩萨却在解说未入地的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从来只有下地菩萨解说上地菩萨的论颂,哪有上地菩萨来解说下地菩萨论颂的?这是不合正理的。可见平实居士的判定是错误的,可见玄奘菩萨不是三地菩萨,由此可见平实居士所说的诸地菩萨证量的法,也是不正确的。平实答云:玄奘菩萨是否为三地菩萨?不可以从这个表相上作这样的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佛一定是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他绝对不可能一生中可以成佛,除非他已经是最后身妙觉菩萨,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也就是说,他已经经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最后一生示现妙觉菩萨,也在那一世里面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不然不可能会有一生成佛。所以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迴,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了、具足了知;也只有佛才是真正究竟觉悟的圣者,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一定都是十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可谓彼彼皆是;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论声闻人所修解脱道,或菩萨所修成佛之道,都必须有完整的理论架构、及确实可行的观行方法,才有可能实证。解脱道的方:如何了知我见的内容?如何断我见?如何断我所执、我执?应有具体观行的方法。佛菩提道的方:如何见道……等。2.其理论必须完全符合经教圣言量,其实修方法必须有次第并且可以实证,实证的结果可以依比量及现量加以检验,必须通过圣教量的检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之人以「性空唯名」遮遣般若深义,更以「虚妄唯识」破坏唯识正理;前以隐喻「有名无实」,后而直说「虚妄不真」,如是正式于千载后,指责佛陀所说不为正理;除非立论之人士为盲眼于中文,否则如何不晓得如此即是谤佛!所以坦然无畏众说,乃至大众噤若寒蝉,仰伏拜读,所以可以坐丧道场,沦为邪见异说;任由外人法主,不敢有语;宁将见弃如来,呜呼哀哉,岂能佛门遭辱而视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萨具有很大的慈悲心,菩萨不仅发心自己成佛,还要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成阿罗汉、辟支佛、佛,这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言菩萨哀愍一切有情于生死中轮转无救,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已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极果。二、见道不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六种菩萨性的修证。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地→圣种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等觉等觉性十回向→道种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所举中,佛已经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也就是说,七住位的菩萨能够找到如来藏,明心证真,能够亲自领受以及体验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以及涅盘性。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经》、《解深密经》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经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类智,成位不退菩萨。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地三地菩萨舍寿时能取无余涅盘而不取之,次第进修唯识种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证灭尽定,而仍不入无余涅盘,进修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于色变现自在、于解脱道无功用行,及由佛所授之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等。……次第渐至等觉位中,复于百劫中随处舍身受生,布施头目脑髓身躯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无量内财而修相好,乃能于最后身菩萨位具足福德。福德既具,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佛所认定的菩萨至少是明心见性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探讨:菩萨到底有几个阶位?明心的菩萨在佛菩提道上究竟属哪一个阶位?佛曾开示,菩萨有五十二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谓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佛法信心的阶位,也就是听闻佛法的开示能够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阶位;这样的阶位要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对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瑜伽师地论》卷一,弥勒菩萨云: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意思是说,死有三种:一种是寿命满尽而死,称为时死;另一种是福尽故,是由于资具阙乏故死;第三种是不能避开死亡的原因而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有菩萨未离隔阴之迷而再来人间,不能满足于世间文化活动,必向哲学、宗教、佛学……等领域探索,追寻宇宙之实相、生命之本源。而哲学不能补思惟之弊,科学不能济物化之失,神学不免三界轮回,佛学不免意识流转,禅学不免空谈之讥。唯有禅法(佛之,有别禅学。)能救诸弊。然禅法入门不易;尤其清朝以降,禅子定力大多不足,故难修证。祖师不得已乃倡看话头功夫,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