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前面已说明《心经》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心经》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心,也称为空性心;第二个重点:空性心借着种种缘而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第三个重点: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解释《心经》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参明心的菩萨,现前双照真心本来自在以及五蕴皆空,并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因而度了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声闻因为听闻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缘觉乘的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地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入胎识如来藏为因,以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缘,所以才有三世蕴处界的缘起缘灭;既然蕴处界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缘起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所以,都是从五阴人无我的实证,从十八界来现观,及现观十二处,都是这样的生灭变异的法性,没有一个是恒常存在的,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和合无常变异,无有真实不坏自性,故名缘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够离开真实如来藏而言。真实心虽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祂无始以来恒常不灭,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种,因法相为空称为空性,也叫空性心。由于妄心与真心的合和运作,其法相都不为色法,难以区分出来,因此众生与大乘根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注13、人无我、法无我:二乘人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现观,一切都是生灭变异的法性,没有一个是恒常存在我的,都是暂时假有,没有办法从中得到一个不坏灭的我;所以确认在现象界当中一切法都是无我性,说是人无我;二乘证得蕴处界人无我后,依这个人无我的智慧,再来现观蕴处界辗转出生的三界万法,都是藉着蕴处界而缘起缘灭,是此起故彼起、此灭故彼灭的无常变异的法,能够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后说大乘般若空,以如来藏空性中道义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著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性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云:【蕴处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宝积经干闼婆授记品第九》云:【无有变异真如法,但有言说无余义,无有用事及用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六》如是说:【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法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为非一非异?蕴处界诸法虽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所生,然蕴处界诸法并非第八识,故名非一;第八识虽非蕴处界,然其亦不离蕴处界,与蕴处界和合似一,故云非异。何为不来不去?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形无色,本来而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阿赖耶识(异熟识)非空非有。此识有真实体,自性清净,能生万法,具有种种功能作用,故名非空;此识虽真实有,但第八识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也就是站在第八识的角度来看,蕴处界等一切法皆因第八识而有,从属于第八识,且第八识和蕴处界诸法非一非异,故名一切法皆是佛法。《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须菩提)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诸法缘起性空」,那是断灭论的邪见,当以八识论的立场来说蕴处界一切诸法乃是缘起性空,这是学人应该要有的前提知见。虽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者属于极重的五逆罪,但是因众生都有佛性(成佛之性)的关系,所以在受完五逆罪报后,经由无量劫的修学佛法熏习转变,最后仍然可以成佛。但是造下五逆罪者,在无间地狱需要长劫受苦,等到罪报受尽后仍然需要辗转受生于饿鬼道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赖耶识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源,由阿赖耶识流注法种而形成蕴处界等世间一切法。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而且祂具有能够成就世、出世间诸法的性质,所以说祂有圆成实性。已断我执烦恼之阿罗汉、辟支佛、八地菩萨,以其第八识已经不再积藏烦恼种子,然仍有异熟性,故其第八识不再称之为阿赖耶识,而称之为异熟识。二、异熟识到达佛地以前,有情之第八识具有异熟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佛说不回心之二乘圣者不能亲证异熟识,所以不证实相;又从理证上观之,断我见丶断我执者,只须在三界世俗之蕴处界法上现观其缘起性空即可,只须如是断除蕴处界我常住不断之我见,只须断除对於蕴处界我之自我执着即可,不必亲证蕴处界我之根源阿赖耶识,不必亲证万法实相心体阿赖耶识;若已断我见与我执,不必证得真如法性,即可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这是依菩萨所证的真如法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声闻法中,有人证悟蕴处界空相而得初果,有同一类证悟而得二三四果。如缘觉乘人证悟者,有人深解“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密意;有人唯得最粗浅之因缘正观,是故辟支佛亦有十品,品品差别,非皆六通具足也。又如声闻法中有慧解脱者,有证俱解脱而无五神通者,有俱解脱而六通具足者。 综上事实,可知二乘法之证悟亦有深浅差别,不可等视而观也。 大乘所修 | admin 2018-07-21 |
![]() |
如声闻法中,有人证悟蕴处界空相而得初果,有同一类证悟而得二三四果。如缘觉乘人证悟者,有人深解“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密意;有人唯得最粗浅之因缘正观,是故辟支佛亦有十品,品品差别,非皆六通具足也。又如声闻法中有慧解脱者,有证俱解脱而无五神通者,有俱解脱而六通具足者。综上事实,可知二乘法之证悟亦有深浅差别,不可等视而观也。大乘所修佛菩提果亦复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admin 2018-07-21 |
![]() |
但如来藏生出许多法---蕴处界及衍生之万法,这些法之中有没有我呢?你去了知、观察、证实。证实时你就能不被外境所转---你知道法无我智时,你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心外之境界,都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的境界,这样你就可以实证法无我;证法无我后安忍不退,名为无生法忍,初地就是如此。实证初地法无我,可逐渐了知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十地,这样就可以进到初地满心百法无我境 | admin 2018-07-21 |
![]() |
声闻人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无余涅槃。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到底入了涅槃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