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缘觉所思所观不异声闻菩提之蕴处界空、无常、苦、无我、缘起性空、十二因缘,然偏于因缘观者多。十二因缘观比起四圣谛、四念处观要来得深细,并且缘觉不由他人教导,自思自观而自觉证,故其智慧大多深利于声闻行者。第二章解脱道的证果解脱道的声闻、缘觉经以上的修证,即可分证解脱。二乘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即初果至四果所断烦恼。初果所断烦恼为三缚结——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声闻菩提透过对于蕴处界的思惟观行,而实证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没有一个真实的蕴处界我存在,这样子而证悟声闻菩提。所以,所谓声闻菩提,就是经由听闻佛或是圣的音声来说法,而觉悟一切有情的蕴处界没有真实我,而进而断我见、我执,成须陀洹乃至于阿罗汉果,称为声闻菩提。所以,所谓声闻就是,透过佛或是已证解脱圣的音声说法,来觉悟二乘的人无我,来证悟没有蕴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是摄入了四圣谛当中,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受想行识五蕴,乃至于十二处、十八界诸法;如果离开了蕴处界诸法,就没有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了一切法,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所以,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正是由蕴处界的内容来开展出来的,所以从来没有外于蕴处界等这样子的一个世俗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这样子的贪爱跟执着灭了,是因为依于这样子的如的道理,而不是说把蕴处界诸法的烦恼爱着灭了以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把这个灭了以后,认为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个就是断灭,这个就是落入了一切法空,这个也是修学佛法所必须要去正视的一个道理。很多人错解了这样子的道理,以为说一切法空、一切皆空这个就是真正涅槃、真正灭的道理;但是,一切法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观法无我,一切法它并没有自性的,这些蕴处界诸法并没有自性,观所有众生所出生的这些一切蕴处界诸法都是因为因缘而生的,这些因缘所生法它是没有自性的。所有一切法有自性的话,是只有如来藏祂才有自性;但是如来藏的这个自性,祂又不是因为因缘所生法的这个自性,所以祂又称为无自性性,所以祂并没有自性。法念处是透过蕴处界诸法的观察,观察这些法它是没有自性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首先什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就是佛的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观行实施的方法,然后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了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能够把我所执、我执断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讲的就是有五欲的众生所居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之道,却都无功而返,直到佛陀出现于世,人类从此才有了解脱痛苦的正确答案,但是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以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以为不停的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就能取证涅磐,以为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能解脱生死,实际上佛法分为三乘菩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涵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心破参入七住位的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心;二道皆可实证。3.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声闻解脱道的修习,尽劫亦不能断我见、不能实证初果,永被三缚结所系;依六识论修习佛菩提道(参究禅宗以求证悟般若),必堕意识境界中,永劫不能实证如来藏,无法证得第八识的真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可知,此「识」随「名色」成长而住,最后临产,仍然住此「名色」,否则「名色」不存;所以当知此「名色」虽然生生世世不同,更加每辈子中间变异不已,然而此「识」永随,使此「名」「色」可以成立成就,所以可以为有情我蕴的真正持受因业处,所以此识必然具有多义,于此说,即是总有功能,非虚妄理,以此功能,无有变异,皆能持守,所以生死轮回,业果报应,因缘无有差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只要有善知识指导,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深入思维五蕴、十八界、十二有支的虚妄,不会再误认蕴处界诸法为我。大乘法除了讲蕴处界空相以外,还讲到空性,空性是指一切众生都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大乘佛法难修难证,就在于第八识的触证非常困难,如果不能开悟明心,大乘经典就读不懂,就无法进修一切种智。是以,大乘初机学人听说学佛先要开悟,往往就有畏难情绪了。末法时期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之知见,即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在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要能够观行真如法身虽然随缘出生这一切法,出生这蕴处界一切法,可是却从来不分别这一切法,也从来不贪爱这一切法,从来不执着这一切法,从来不攀缘这一切法。因此能够这样的观行,慢慢的要求转依;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这一些见闻觉知心,因为观行到真心的清净法性,在一切境界当中,没有贪爱、执着、攀缘,所以我们的见闻觉知心,这一个妄想心也要慢慢的转依真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转依真如无我离染清净自性,遂离蕴处界我诸法分别执着。舍身之后意根意识种子不现,唯余真如空性不受后世蕴有。离觉离知万法悉灭不生中阴,是即二乘无学所证无余涅盘。。。居士多劫善根功德,临终亲属诸方佛友念佛相送。真如意根舍身舍报转入中阴,此时复现见闻觉知于其中阴。敬请忆佛念佛功德求生佛国,即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自见其身乘紫金台上品往生,随从佛后如弹指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开始喝水整理、体验时,方觉般若智慧如泉涌出──突然感受到平时很强势的“我”,彷似一具布偶,均需靠如来藏配合方能达成一切,无一实质的蕴处界我存在,不值得继续执著“我”(此时感动,不禁泪下);另一方面发现:如来藏确有很多功能作用,回家后务必赶快重阅《楞伽经详解》。且往后修学别相智、种智的路很漫长,更需有长远心方能行长远大道!何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时我最想问的问题,是在《阿含经》中出现非常多次的“蕴处界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到底是什么意思?“苦、空、无常、非我”我比较能体会,但“不异我、不相在”我就不懂了,不过始终没有机会问。虽然一度想学习缅甸话再去拜缅甸籍印度大师──葛印卡老师为师(其师为乌巴庆大师),但是毕竟可行性不高,最后还是放弃了。不过我仍买了他的内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者何?同者俱谓蕴处界无我、无我所,因缘所生、无常变异,终归于坏,故名无我;如是无我,三乘所共,宗旨无二。异者谓大乘菩萨所证前述无我,乃由亲证法界实相涅槃本际之如来藏心,并体验其无我性后,名为证得无我,是名菩萨所证人无我;由此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之无我性,复观蕴处界无我、观蕴处界衍生之百法无我、无我所,观衍生之千法、万亿法无我、我所,名为菩萨证得法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是正理,方是真实大乘佛法也;离此如来藏空性,则无二乘菩提之缘起性空可说故,则无世间出世间之一切法可说故;离此败坏之蕴处界等法,则不能取证不败坏之如来藏故。一切大师与学人若欲亲证如是正理者,却须下心用功,参取如来藏空性心;一朝亲证时,方知平实不汝欺也!颂曰:法身四大非一异,西来祖师意;生灭见闻皆轶!寂灭离生趣。将败坏,补败坏,犹遭议;无生败坏,亦即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