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世俗之人以五蕴为我,根深蒂固,难可拔除,所以小乘经典直道「无我」,以破斥为先,经过小乘人思惟理解,蕴处界一切皆空,毕竟虚幻无实,无有自性常住,惟是积聚和合,所以立论确立无误,因此于此胜解以后,身见、我见俱断,于佛法不疑,于诸外道见谤法而不疑,疑见皆断;更知道何者是应持,乃至不应持,于诸禁取诸见皆断,所以断尽三缚结,成小乘初果人。然而小乘法无能论与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算是无法快速得证,也至少要有清楚正确的知见,对于「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接受的,而观察的时候,当然因为知见的限囿,是不可能那么可以审慎观察这蕴处界「非异我」,但可观行「非我」和「非我所」,所以这经典已经明确开示,出家僧众应该于何处用心。对于「不相在」的意思,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这举「色」来作例子,比如说「色」和「我」不相在,这意思就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说前面的四个是在讲说这个真实心的无漏无为性,最后一个是在讲说衪的无漏有为性,能够出生万法——能够出生蕴处界法。依这样的自性偈,六祖惠能他自己在最后要来辞世之前,为他的弟子众们(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弟子众们),他咐嘱他们说:“我当初所悟的这个自性,叫作含藏识。”含藏识当然就是第八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其性垢净本无二众生与佛无差别空遍十方无分别心性平等亦复然譬如一切众生界遍在虚空受生灭诸根生灭亦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我们就教导他,为什么诸法没有真实法性的道理,从什么是诸法,一直讲到蕴处界我等等,都没有真实的法性;当他听明白了之后,自然就会接受诸法无我的正理了;等教完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再布施钱财给他,这就是菩萨的度众方便。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我们就教导他,为什么诸法没有真实法性的道理,从什么是诸法,一直讲到蕴处界我等等,都没有真实的法性;当他听明白了之后,自然就会接受诸法无我的正理了;等教完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再布施钱财给他,这就是菩萨的度众方便。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小乘法的定性阿罗汉虽不知不证本心如来藏,但如果不是坚信佛所说的灭尽蕴处界之后仍有本际(如来藏的别名之一)独住于无余依涅槃之中,是绝不敢、也不可能取证无余依涅槃的。岂止是修学佛法,我们从一粒受精卵慢慢发育、出生、长大,直至衰老死亡,其间哪有一时一刻不是依赖自己的如来藏呢?真是夜夜抱佛(自己的如来藏)眠,朝朝还共起,日用而不知,一时不在,如同死尸(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局部的一个修证内涵而已,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和果证,其实都只是在解脱的智慧上面,都是属于世俗谛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做无我的观行!然后呢,实证了蕴处界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无常变异,都是虚妄不实,因此我们就可以断除了对蕴处界的一个贪爱和执着;在今生舍寿之后,就不再去执取中阴身,从此就消失在三界当中,当然就不用再受到无明和业力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声闻解脱道修行人灭尽未来世的名色,是以如来藏为因,断尽了见、思二惑现行为缘的和合运作下,如来藏不再出生未来世五阴名色,而说为灭尽名色;可是呢,能生五阴名色的根本因如来藏,并不会因此就断灭,只是不再出生蕴处界等这些的法,而安住在一切法灭尽的自住境界,这也就是佛陀开示五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的灭尽境界,是一切法灭尽无余、唯有如来住的涅槃境界。然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首先,就是既然每一个众生今世的烦恼与业,都是依五蕴假我而造作的,未来世也是依五蕴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报,可是五蕴的假体出生聚合后,又会由聚合而散坏,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说,造作烦恼与业的五蕴(它其实是五阴),与感得福报或非福报的五阴,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那又是以什么作为感得果报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蕴假我所造作的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应无厌苦、乐求涅盘……此段中已明说,如果没有如来藏,一切法悉不能建立,也没有贪染喜乐及乐求涅盘的境界出现;乃至一切外道们正在诽谤如来藏只是假名施设而非实有的时候,当他们正在诽谤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梵我的时候,他们自身中的如来藏心,却仍然继续作为他们的不解脱智诸有为法的依持与建立,使他们可以有蕴处界及不解脱智,来诽谤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应无厌苦、乐求涅盘……此段中已明说,如果没有如来藏,一切法悉不能建立,也没有贪染喜乐及乐求涅盘的境界出现;乃至一切外道们正在诽谤如来藏只是假名施设而非实有的时候,当他们正在诽谤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梵我的时候,他们自身中的如来藏心,却仍然继续作为他们的不解脱智诸有为法的依持与建立,使他们可以有蕴处界及不解脱智,来诽谤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于声闻相信佛语开示,知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也就是无余涅槃还有长生不老药如来自存在;所以愿意将自己灭尽,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在三界现身、意,处于如来处的极寂静境界中。这也是佛在《阿含经》中所说的三法印涅槃寂静的道理。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后,知道无余涅槃还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佛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二:「亦非过去真如与彼未来现在真如有所违背,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真如,即是蕴处界真如;蕴处界真如,即是清净真如;染净真如,即是生死涅盘真如;生死涅盘真如,即是无造作真如;无造作真如,即是一切造作真如。」(4-1,p.267)(三)经论之中,有时以「真如」之名来表示第八识心体。1.《解深密经》卷二:「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复依妙观察智,于自他一切有情蕴处界中,普观一切有情之自心如来藏皆同一性: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相到故)、离思量性(从不作主故)、能了知众生心行(为众生造一切业故)、无我性(不了知自身故)、非有性(无形无色无十八界故)、非无性(具十八界种、三界六道种、世间出世间种故)、无智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入法尘境故)、无无明性(离思量执着性故)、无增减性(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前面我们谈到,解脱道的修证必须以本识如来藏之实有、常住不坏为大前提,那是因为解脱道的修证,如果想要避免落入常见外道境界之中,就必须确实灭尽蕴处界一切法;假使想要避免落入断见外道境界中,就必须确认有一个无余涅槃的本际——本识如来藏的常住而不可坏灭性。而这个本识是确实可以亲证的,不是空口徒言的名相施设;否则们在遵循佛世尊所嘱而灭尽蕴处界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的体性当然不同于外道所执的那个虚空,把虚空作为真实的我,当然跟如来藏的体性是不一样;因为如来藏有真实的体性、有真实作用,祂不是虚空,祂也不是众生所执著的那个蕴处界的人我跟法我。众生不能够找到实相,总把这个色身的我、这个觉知的我,执著为真实,也就是说把蕴处界的我执著为真实,但这样的真实,当然跟如来藏的圆成实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里就可以来说明,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可以现前观察祂的运作,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并且可以现前观察祂所出生的蕴处界虚妄。眼见佛性是菩萨用一念慧相应,找到第八识的作用,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是菩萨用父母所生的肉眼,亲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而成就了如幻观。佛菩提道的说通,则是用宗通的法——即大乘见道明心见性的法,去教导学人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明心见性的准备。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常在的作者,相对比较容易识别,例如上帝,也就是以蕴处界作为常,以牛角为常。离于作者的自在比较隐藏,这种外道以兔角为我,以非作为我,以灭相为我。为了帮助理解这两种外道,各位师兄可以参考《入楞伽经》后面这段话: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说非所说。非觉非所觉。何以故。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