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深密解脱经》卷1开示: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我说身证法,第一离言境,离觉观诤相,无言第一义。翻译如下:昙无竭菩萨!堕在现象界种种觉观的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衡量、不相信,自身内有一个离种种觉观的第一义谛真实心存在。于是佛重颂一首偈:我释迦牟尼佛亲身所证的法,是离种种语言文字的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外道认为既然凡夫生死轮回,我的贪瞋痴,都是因为这个意识现前才存在,那我要把这个意识,修成一个清净的心;我要把这一个意识心,修成一个不生不灭一直都存在的心,那么我就解脱了,我就有所谓的证涅槃,我就是阿罗汉,我就是人天应供,我就是佛了。这样子的以定为禅,当然是错误的方式。因为他本质上,还是依于意识的存在,依意识的相应这些定境法尘,不管是相应于欲界定,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总持咒涵盖一切法,此一切法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最殊胜的法。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甚至于声闻解脱道(声闻菩提的法),其实相对于大乘法来说,它也是方便说——它是佛为了引入偏向于解脱的这个根性的这些众生所方便引导的。在《法华经》里面也说了,二乘的菩提它又叫作“化城”。因为它是化城,所以它不是究竟苏息之地,也就是不是究竟能够让众生能够解脱,能够让众生能够休息的地方。所以,二乘解脱法它才是方便说;如来藏唯识了义,祂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除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些习气有深有浅、有粗有细,细的障碍成佛,粗的障碍解脱生死。而单单就与粗重的分段生死烦恼相应的习气论之,已是累牍盈篇,罄纸难尽了。这些性障习气,若不寻求根除之法,只有生生世世流转不停,而且大多是每况愈下。而前面说受制约的习气行为,是由潜藏于潜意识末那深处之「习气档案」,不断地被意识提取出来,又不断地「另存新档」而增长厚实,这是站在现行运作的角度来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第八识从无量劫以来就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也遍一切时都不会暂断,乃至入无余涅槃时也是不会断灭的。 (原标题:第八识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若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若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着,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着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又如《楞严经》卷八,佛言: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恶取空或空见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故世尊殷切告诫,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从整个法界实相的角度来看,无法用假施设法来函盖真实法,若要往前追溯到最先诞生的第一位众生,这是属于无记的问题,是无义之戏论;对于成佛及解脱都没有帮助,故名戏论。假设真的有第一位众生,那在第一位众生出生之前,十方世界是没有众生,也没有佛的,那代表当时所有的如来藏都是处于无余涅盘的状态;既然如此,则表示所有的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处于无余涅盘的状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位百法如是次第展转生已,世间出世间法生焉显焉,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悉摄其中。然此百法一一法中,各有三三昧,唯初地菩萨满心者所知,不许明言。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归结于八识心王;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转识灭已--入无余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经》所述之“是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精进的功能义理就是要断除恶业、修集善业,而明心亲证如来藏之功德,正是大善业,不单能够令人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解脱的功德;同时能够令人生起般若实相智慧,非凡夫、声闻罗汉所能够了知和想像,依止此般若实相智慧可进修而成就佛道;也能够依于亲证如来藏的智慧而救度众生一起修行此大乘胜妙法,住持佛陀之而不被佛门凡夫、外道所破坏,由是之故,必须精进求证如来藏之明心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就譬如异生凡夫位以及解脱道的初果到三果,乃至佛菩提道上还没有进入八地以前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体位,祂的函盖面很广,乃至初地到七地的圣位菩萨由于起惑润生的缘故,所以也都还是在阿赖耶识位。第八识心又叫作异熟识,譬如解脱道的无学位圣人阿罗汉与辟支佛,又譬如八地以上的诸地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也都含摄在异熟识的范围。佛地的第八识心叫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一切证悟者在理证上,都可以从阿赖耶识心体对三界法之被动性丶不贪取性,而知阿赖耶识在三界中运转者,必须有意根为其主导,方能运转;若非意根为主导,则不运转,则入涅盘,故二乘菩提解脱道之修证,在於修除意根之我执。故《成唯识论》中亦说:【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第七末那)识若无,定不转故。】意谓:此阿赖耶识在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定有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的立论一开始就错了,又如何能够研究出真正的佛法呢?我们期盼一切有志追求佛法真理的菩萨们,都能够赶快的舍弃研究、思惟、分析的学术路线,效法禅宗祖师的行谊,能够勠力的参究,寻觅自心阿赖耶识的所在;一旦亲证以后,就能证解四阿含中所隐含的大乘密义,同时也就能理解二乘解脱道的真正旨趣了。各位菩萨,下一集我们将开始为大家说明,世亲菩萨所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