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也有说: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有开示说:【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优婆塞戒经》卷1)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以慈眼来看待众生,反而经常杏眼圆睁地来瞪视别人,那会得到什么恶报呢?想必我们的人缘会很不好!那如果又以恶眼来瞪视已发菩提心之人,那个果报可就严重了。佛陀在《大乘方广总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三)各位菩萨,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喜欢偷盗之业,那么在今生乃至未来际生,都会受到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等等恶业之果报。虽然经中分明宣说这些惨痛的果报,但是却不是大家都相信因果,所以才会有人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择手段去偷窃,或者诈骗他人的钱财,完全不顾严重的果报在后面等着呢。说到这里,不免令人为众生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如上观之,此世之贫困、愚痴及怖畏,系因过去累世不行布施而得此恶果。今闻此言,行者应生布施之心,努力作为,不唯求来世人天善果,更为修行累积资粮,否则如贫者日贫,无本生息故,欲求修行,难有可为。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7〈24业品〉重罪戒罪成就有三要件:动机、实行、达成目的(根本、方便、成已),若缺其一,成轻垢罪。违四十八轻戒者,犯轻垢罪;轻垢罪若缺三要件之一,不名犯戒,唯损律仪。四十八轻戒01轻慢师长戒(若怀轻慢,教授无由)「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一个人如果有五种事情存在的话,这个人就不能增长财命。哪五件事呢?第一、好乐杀生:当他看见众生时就想要把他杀来吃掉。第二、好乐偷盗:喜欢偷窃别人的财物。第三、邪淫:女人不安己室,或者男人在外勾引别人家室。第四、常常喜欢说谎:就是妄语欺瞒别人。第五、喜欢一天到晚喝酒。这五件事的因果是怎么回事呢?一切众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2

以下均节选自《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的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的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的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的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的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的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又说布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以佛法布施,第二、以无畏布施,第三、以财物布施。若以佛法布施,第一种譬如教令别人去受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或者教他出家修道,要白四羯磨。白就是说明,为什么叫四羯磨?因为羯磨有三,三羯磨都要三次,但是三羯磨之前先要禀白,所以叫作一白三羯磨,简称为白四羯磨;也就是教导他受戒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说当菩萨的人要一切施,所以真正的菩萨在布施时就称为一切施者。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而行布施(证悟了就是菩萨摩诃萨,还没有证悟如来藏就不叫作摩诃萨。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如上观之,此世之贫困、愚痴及怖畏,系因过去累世不行布施而得此恶果。今闻此言,行者应生布施之心,努力作为,不唯求来世人天善果,更为修行累积资粮,否则如贫者日贫,无本生息故,欲求修行,难有可为。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如上观之,此世之贫困、愚痴及怖畏,系因过去累世不行布施而得此恶果。今闻此言,行者应生布施之心,努力作为,不唯求来世人天善果,更为修行累积资粮,否则如贫者日贫,无本生息故,欲求修行,难有可为。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 三摩地

2018-07-22

假使《优婆塞戒经》听完了,你想要布施钱财时也会欢喜的:难得有这么好的投资理财方法,为什么不欢喜?在这部经的后面也会讲到:就算你去布施给专门收养流浪狗的团体,狗儿们此世都不能回报你,但你来世也可得到百倍之回报;且先不谈功德,只谈来世的福德回报就好。如果是护持了义而且究竟的正法,那可就是无量报了!这是多好的理财方法,世间还有比这个更好的理财方法吗?我敢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