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这么说:身业这三件事,都有有作罪和无作罪,但是口业就不一定了,不会像身业具足有有作罪和无作罪。佛说:是义不然!佛又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前面这样子讲的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假使口业只有有作罪而没有无作罪,那么为了私事而恶心下命令杀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得到有作罪和无作罪;可是恶口命令属下,动手杀人的时候,也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这一段经文很长,我们来说明一下:戒律有三个法,就是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那犯戒中有这三个罪,但不一定具足:或有得方便罪,或有得根本、成已罪。这三个罪会影响到未来世的果报,所以在这里佛开示说:欲界天这六天当中没有方便罪,只有根本罪、成已罪。譬如偷盗罪,欲界六天的天人他们不可能有窃盗的方便罪,只有根本罪和成已罪。欲界六天的财物各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也就是说,如果是造作十恶业道,那就一定会得到地狱的果报,若是比较轻微的十恶业道,就会堕入饿鬼、畜生道中,就更与解脱及佛菩提无缘了。总而言之,造作十恶业道,就必定堕入三恶道中;三恶道恶报完了以后,还有余报等着他。什么是余报呢?我们再看一下经中怎么说呢?【余果则得人中短命,贫穷乏财,妇不贞廉;有所言说人不信受,无有亲厚常被诽谤,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说:【是十业道,有轻有重:若杀父母及辟支佛,偷三宝物,于所生母及罗汉尼作非梵行,妄说坏僧,是名为重。】(《优婆塞戒经》卷6)这十恶业道中,并不是所有的业犯了都得下地狱,其中有的轻、有的重;重的会下地狱,轻的生到饿鬼道或畜生道去,到这个地方去受报。既然有轻有重,当然我们得要先来谈论一下重的部分。如果是杀害父母,就是父亲、母亲,这个是世间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现在先来说明有作色跟无作色是要怎么定义,因为这个是在戒律上很重要的部分,必须要让大家能够了解。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戒律是非常重要的;戒如果有所缺犯的话,道业就很难成就,所以恶业道犯了以后,到底是有作色还是无作色?这个大家都要详细的了解,千万不要轻忽了。这个十恶业道有时候会得到有作色而没有无作色,有时候会得到有作色而同时得到无作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2)这段经文佛开示了另外的几个实义菩萨的这个重点,实义菩萨的第二十八个条件是:乐赞人善,为开涅槃。这是说,乐于称赞别人所作善法的功德,有人看见某某人布施的时候一捐就是两千万,那他就说:你应该留给子孙呀!你应该留给子女呀!何必捐那么多呢?你怎么那么笨呢?这就错了!他没有乐赞人善,还对别人说:那个人好傻,一捐就是两千万,都不懂得留一半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维,是恶思维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为我们开示,一切众生都有杂心,因为众生善恶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接着世尊又开示:【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此时世尊为我们开示:布施法之中所施物与未来世相对的果报受用。这里的好色,不可以念作好(ㄏㄠˋ)色,色指的是物质,意思是说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我们看,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一段开示:【若诸众生,异界异有,异生异色,异命异名,以是因缘应名无量,不但有十。……是十业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作?】这里面主要在开示,有种种不同的众生,就有种种有情的身心差别;也就是有种种的五阴世间差别。因此依于十方三界众生之种种五阴身心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1)有的菩萨他生起悲心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众生五根不具足,他的生活很惨淡。五根不具足的人----例如盲、聋、喑、哑,这些大多都是过去世谤法的地狱罪等等所剩下来的余报势力;当他五根不具足的时候,他的意识功能是会降低,他谋生的时候也会增加很多的困难度。也许有人说:我们很少看见五根不具的人啊!其实我们是常常看见而不知道那就是五根不具。五根不具有两种意思, admin

2020-02-21

譬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有开示说:【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优婆塞戒经》卷1)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以慈眼来看待众生,反而经常杏眼圆睁地来瞪视别人,那会得到什么恶报呢?想必我们的人缘会很不好!那如果又以恶眼来瞪视已发菩提心之人,那个果报可就严重了。佛陀在《大乘方广总 admin

2020-02-21

譬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开示说:【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优婆塞戒经》卷1)可见得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相,就是经常礼拜父母师长、诸佛、菩萨而得来的。第五个心施。是说布施的时候,应该要以善心、诚心、恭敬心来作布施。例如在《妙法莲华经》中,有提到无量无数劫前的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其实就是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现内六尘有差异存在。又譬如天眼能够看见远物及被障蔽之物,非一般肉眼可见;而同样是天眼,亦因修证之不同而所见层次有差异,乃至如来之天眼可以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着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 admin

2020-02-21

比方说,对于音声陀罗尼这件事情,你也可以循着佛陀在《优婆塞戒经》里面的开示;佛陀说当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应该要仔细地思维(就是指这个音声):当别人骂你的时候,比方说骂一句话的时候,这一句话在你听到的那个瞬间,其实每一个字它的字音,都是分别到达你的听觉系统的;所以说这个音声本身都是一个、一个的,它是单一个别存在的状况。那么到底是谁把这些音声给连贯起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7云:【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也就是说,诸佛之所以能够调伏众生,都是因为忍辱的缘故;所以忍辱即是成佛的正因,而无上正等正觉则是忍辱的结果。菩萨在因地时,如果不种下这样的种子,未来如何能够成就无上佛果呢?因此菩萨若能好好修学忍辱之法,对成佛之道,将会产生莫 admin

2020-02-21

所以真正福报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朝着佛菩提道迈进!(摘自网络)在《优婆塞戒经》卷2中世尊开示说: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福德与智慧二法是众所周知,因为这是很平常的两个法。然而,因为佛法的方便析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各有其所应成就的福德与智慧;所以,即使一般人都能够随时引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78页开始,平实导师依菩萨《优婆塞戒经》的经文,探讨业的问题。业是学佛人熟悉的一个名词,像常听人道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或者遇到一个学法一直不得力,就会想着自己业障深重等等。但究竟什么是业?佛教认为一切万法就是万事万物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出生成为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哪一道的有情?拥有怎么样的色身?以及身体健康衰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六)假使有人说:一切微尘聚集而成的四大之身是念念生灭变异的,所以色身的存在只是一刹那又一刹那安住的。也就是说,身体的细胞新陈代谢不断地在转变,所以也是念念之间在坏灭,只是次第而住而且念念坏灭。死亡后、坏灭后就再也没有色身安住了;若是无住的,把别人色身伤害以后尚且不会有作之罪,何况会有无作之罪呢?依据医学家的说法,人类色身的全身细胞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这段经文是说,如果有人这么讲:过去的五阴已经灭了,下一分钟、下一刹那,或明天的五阴还没有出生,而现在这一刹那、这一分钟的五阴,也是念念生灭而不是常住的;既然没有一个真实的五阴可杀,那么到底是杀了什么而说有杀人的这件事情呢?他的意思是说,上一分钟、上一刹那的五阴已经灭了,因为过去已灭你杀不到,未来五阴还没有生你也没有杀到,现在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说:十恶业道中的----业道各有三种引生的原因。哪三种呢?第一个是从贪引生,第二个是从瞋引生,第三个是从痴引生。也就是十恶业道都各有三种出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是意业的贪瞋痴,而落实到身三业和口四业上面,所以成就了十恶业道。我们现在看一下,第一个杀生业从贪瞋痴引生的这样子的一个原因,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如是说:【若为贪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