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关于假名菩萨以及实义菩萨的内涵,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有作非常详细的开示;在之后的节目当中,也会有老师再作详细的解说。虽然一般只有在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又尊称为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但是已经实证第一义谛,七住位以上的实义菩萨,因为已经进入到佛法的内门之中,此后可以一直依止所亲证的如来藏,来修学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一直到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么活儿呢?忙着准备供品,因为天亮以后要请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格称作是菩萨的,只是具足凡夫异生性的佛,最多只能称为是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即使是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实也都还是属于新学的凡夫菩萨;一直要到般若正观现前,成为位不退的七住位菩萨,才能称为是久学菩萨。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1中开示:【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这里面我们只引出一种修习悲心的方法。在这一品《优婆塞戒经》中,大慈大悲的释迦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三十六种观众生种种痛苦与无明而修习悲心之方法,诸位菩萨有空可以恭读《优婆塞戒经》中世尊的开示;经由深入观察众生种种的惑、业、苦,可以让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优婆塞戒经》中,佛说菩萨有般若也有波罗蜜,阿罗汉没有般若也没有波罗蜜。佛法宗旨涵盖解脱道和菩提道所修证的三乘菩提,以其出世间的智慧而有别于世间一切宗教。有人认为烧香拜佛、吃素行善就是修行,其实与般若智慧无关。吃素行善乃是积累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佛教所讲的解脱即是依般若智慧修行,从而达到身心的究竟解脱;如同章太炎所说佛法本来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假名菩萨以及实义菩萨的内涵,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有作非常详细的开示;在之后的节目当中,也会有老师再作详细的解说。虽然一般只有在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又尊称为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但是已经实证第一义谛,七住位以上的实义菩萨,因为已经进入到佛法的内门之中,此后可以一直依止所亲证的如来藏,来修学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一直到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前有人跟我建议说:不要讲《优婆塞戒经》,讲《维摩诘经》就好啦!我说:《维摩诘经》当然要讲,但是我得要先讲《优婆塞戒经》;假使菩萨戒没有弄清楚,怎么修菩萨道?他们不想听《优婆塞戒经》,因为我打算讲《优婆塞戒经》时他们已经开始有私心在暗中运作了,所以他们反对我讲这一部经。当时《楞严经》都还没有讲完,正好讲到十习因的因果,所以每次讲完后都有人脸是黑的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5,佛就回答善生优婆塞: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佛说:【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佛的意思就是说:受三归依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为了要断尽一切的无明烦恼,领受涅槃的无上寂灭妙乐,以这样的因缘才来受三归依。外道的一神教,当然不知道有三宝可以归依,自然无法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以为说上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行当先立制,也就是要自誓作戒;然后由于这样子的一个作法,可以让您依于遵守五戒,依之修行而证得五果。”这整段的经文,如果我们把它跟正觉同修会一般会跟学员菩萨们在演说的时候,用四种修来容括这一个我们初始修行的重点,那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这里面开示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以便能够不造恶业,乃至能够持戒不犯。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果道理的正确了解,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义,你有本票、债权、借据、支票都没有用,有抵押权也不能拍卖;你不能拿着借据、支票、本票要求法院依抵押权帮你拍卖,要经过取得执行名义的过程才能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想要成为实义菩萨还真的不容易啊!有很多的条件。这一小段中就说有十种条件。第一种是要能听受很深妙的义理,不能满足于人天乘的善法。假使有人说法时这么说:你不要贪心,对人要和蔼,大家一起帮助社会、净化社会。这都是世间法的人天乘善业,都不是深妙的佛法教义。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正在弘扬深妙法义,如此开示:你要时时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佛在《优婆塞戒经》卷六所言“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转轮圣王所有四轮金银铜铁。七众受戒求三菩提。亦因十善业因缘故。是十善业道因缘故。一切众生内外之物色之与命。皆有增减。”因为山河大地是共业有情众生的如来藏中的共业种子,共同变现的,所以有情众生中的某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今生能感召「相貌庄严报」,关键在于过去生的我们种下的善行,而这些善行也需符合「果报成定数」的必要条件才行,在《优婆塞戒经》卷7〈24业品〉提到:「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以白话来说,就是要充分「练习」善行,将善行成为一种「惯性」,才能成就善果。那我们从几则中来思考有哪些善行能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教导与教诫。四摄法中的爱语,最殊胜的就是应时说法,让众乐于听闻受持,如说而行发起功德受用。所以随时教诫就是应时说法,应时说法就是爱语;要随着起贪结、或起瞋结、起痴结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自到忉利天宫来为母亲以及诸大众开示地藏菩萨过去世孝亲的因缘,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地藏经》又常被称为佛门的孝经。除了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之外,世尊也在诸经中教导我们要和顺妻子、忠信怀义、敦修礼让、谦敬于人。这些道理和我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