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因为所证菩提不同于二乘,因此所修的七觉支就不同于二乘人。而菩萨因为证法界实相的缘故,依法界空性,观七觉支也是施设幻有,所以对于诸法不生忆念,这个是菩萨的念觉支。菩萨然后又对于诸法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在这个当中自生分别,然后于空性而言,实在没有一个善恶染净可得;因为这样住无所得的正见的缘故,所以菩萨得择法觉分。菩萨不以坏灭三界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共的部分是,三乘菩提行者同观蕴处界虚妄,也就是三乘菩提行者都有解脱德;不共的地方是,菩萨找到第八识及发起了般若的智慧,有了法身德及般若德,这二德是不共二乘人。由此可知,佛菩提道主要关键在明心见性,它是外门修六度万行、内门修六度万行的主要关键,这个部分是不共二乘。但是明心见性与今天要讲的佛菩提道宗通与说通有什么关系,则是我们要探讨的地方。如同以往,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世尊虽因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世界,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也曾因顾虑世间众生无法信入此法,徒增诽谤成一阐提入阿鼻狱,想即入涅槃,幸因大梵天王殷勤劝请,才观察过去诸佛于五浊恶世度众方便,将唯一佛乘方便分为三乘教法,于初转法轮的阿含部处处隐覆密意而说真心,专为厌离生死的二乘人详细讲解解脱道,待大众都能证得圣果,于佛于法升起箭净性后方于二转法轮的般若部劝进大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般若经是讲涅槃空性,但二乘人无法证得涅槃,不了解般若,就会以为缘起性空、无常空就是般若。有了这种错误的认知,二乘人如果不回小向大,不证得真如,他就无法了解什么是无余涅槃的本际?不知道在无余涅槃当中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道理其实还是要破参证得阿赖耶识的人才能真正听明白;因为没破参的人一定会跟阿罗汉一样想象涅槃里面是什么,这是想象不出来。以上是解脱道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佛陀在经典中,更加明确说出,二乘人最终还是会重回「后有」,走回到大乘佛菩提法道上来修学。后人又有人以为大乘经典是由二乘弟子来集结,因此由此滋生更多歧路;是当于此说明演述:大乘经典的集结,有多义无法由二乘人来集结!大乘佛法的集结(一)1. 声闻缘觉各有其乘,于小乘经典时也说,有三转法轮,有菩萨乘,有菩萨法,因此本师释迦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人所入的寂灭,已经无有身智,如何更说救护众生,推弘佛法,其尚且无有「后有」,何有能说法传法之未来身智可言?既然无有,则此灰飞湮灭,如何说其能够承继?2.二乘人连自己所学的二乘法都无心于护持,何有法道之可说!所以大乘法义之永不入涅盘,而得大涅盘,二乘人永不得解,乃至一切凡夫也无可理解,所以佛陀在许多的地方,已经明说能够受持菩萨藏的有情,只有菩萨;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同不知道整个数学原理的人,明明只会小学的加减法,还强要去编纂如同大学数学的课本一样;这大小乘法义之间的差异,也是如此天差地别,如同可以由二乘人来编纂其所不知不解不修不证的大乘法义,这样编纂出来的书籍能够不令阅读者出生知见歧路吗?2.只有后世的不把修证佛法当作是一回事的人,才会毫无忌惮,以为自己的证量最高,以为世上除了我以外,众生里面学佛的最有成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人虽然知道无余涅盘中有「实际」,但是无智触证「实际」,所以没有般若智慧,故虽已是圣人而仍然被佛陀称为愚人;愚人虽能得到解脱、出离三界,故非凡夫而是圣人,但是仍有很多深细烦恼随眠还没有断除,所以还不是佛,不究竟故。于是,佛到了第二时教,再转第二法轮而宣讲《般若经》,让众生了知:当行自利利他的菩萨法道才能成佛。这就是第二时教佛菩提道的般若期,教导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圆教与实教的说法,是主张二乘人所证的解脱道究竟极果只能出离分段生死,是方便教,所以是权,所以声闻解脱道的法教并不是圆教与实教的内容。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讲圆教、实教、以及权教的差别呢?目的是想要使大家都对整体佛法有深入的理解。这些判教的法义,你们既然证得法界实相了,当然也要了解一下。如果你有如实了解三乘菩提的内涵,你将会对实教、权教、圆教有更深入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佛陀只说了小乘法,那为何小乘经典要说三转法轮?即使只是提到一点点,也还是有,就不能够否定,那其它两转法轮何在?为何不根据大乘经典而阅读,这样来真正了解佛陀到底说了什么呢!佛陀所说的小乘法,提到了灰身灭智,如是趋于无余涅盘,既然如是,为何还有「菩萨」这样「觉其它有情」的有情呢?既然永不受后有,这为何不是断灭呢?为何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对于日月如何运转不清楚,但就向这的小朋友说,这日月的运转是非常的神秘,这中的道理一定是有,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这样无知的了孩说法一样,这我们大人只能够一笑置之,而学者当中也有许多人犯上如是的过失,将自己的无知大胆披露,而以自己的「无知」说为「真理」,真是无知之人,不免于他人怜悯!所以佛陀于大乘经典说的一切有情的实相:一切有情的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众生经由修行而灭尽烦恼,请问一切烦恼灭尽是什么境界?是一切皆空吗?五、众生烦恼灭尽无余,可以证得“苦灭圣谛”而成为圣人,请问包含哪些烦恼?该如何灭除这些烦恼?六、大乘菩萨也可以证得涅槃吗?和二乘人所证有何不同?第四目苦灭道圣谛四圣谛的第四圣谛,是苦灭之道圣谛,简称为道谛。前一目所述苦灭,就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时可以灭尽五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德的解脱德之中的一小部分,就是罗汉道所修的解脱道;可是佛菩提道函盖了三德的全部,而三德中的解脱德也具足含摄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果德(也就是断除种种三界烦恼─见思惑─的现行),并且进一步断除二乘圣人所无法断的烦恼障习气种子的随眠。所以,佛菩提道中所修的解脱道不是只有断见惑与思惑而已,同时还要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这个是很困难的,这要花很长很长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教里,能够了解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有三种,他们是二乘人、菩萨与佛。二乘人是指声闻人与缘觉人,他们以修学小乘、中乘佛法为主;菩萨以修学大乘佛法为主,菩萨所证知的境界与智慧,两方面都高过于二乘修行人;佛则是究竟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具有无上的智慧与能力,能够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与自在天魔,并且永无止尽地兴起大慈悲力救护无量无数的受苦众生。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为什么要这样施设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二乘人不必证空性心。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自己观察,有一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三界现身意。所以,佛在初转不为二乘人明说空性心之所在以及祂有种种体性,譬如佛在初转隐说无余涅槃本际、我、如、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佛法中的放下,佛法中的放下就分为:二乘人的放下跟大乘人的放下。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二乘人的放下?二乘人他若要放下,他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他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角度,以四圣谛、八正道或因缘观的现象界去观行,逐渐由断我见再慢慢地去断我执,也就是放下我见也放下我执,他才能够出离三界,这是二乘人所谓的放下。那什么是大乘人的放下呢?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能了知十八界自我确实是虚妄假合,则无明灭;无明灭除时,则出离三界生死,这就是二乘人所破除的无明。能了知十八界是虚妄的,了知觉知心是虚妄的,这是非常高的智慧,表示他已经是发起明性的人了;明就是能灭除虚妄想而证知涅槃的真实义,无余涅槃中是没有觉知心的。可是密宗不知道这个道理,密教所说的明性,是以觉知心处于六尘境界中而了了分明,说这样叫作明性;他不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声闻菩提对于二乘人所证的果位,《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因此,二乘人若断除我见、我执,应该说他已经证得佛教的果位;但是,果位是世尊为了说明解脱的境界的层次而方便施设的名相,非有实际的果位可得,因此说为“非得果,非不得果”。如声闻初果人,因为见道断除我见,知道证果是五蕴所证,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不会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来用心,而是在犹如梦幻的境界中行菩萨行、作梦中佛事,摄受众生同向佛道。前面说明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是最为广泛而完整的说法,因为函盖了五官所接触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财、色、名、食、睡等这五种粗重的贪欲。所谓财欲,就是指贪爱世间的资财,甚至为了追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不会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来用心,而是在犹如梦幻的境界中行菩萨行、作梦中佛事,摄受众生同向佛道。前面说明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是最为广泛而完整的说法,因为函盖了五官所接触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财、色、名、食、睡等这五种粗重的贪欲。所谓财欲,就是指贪爱世间的资财,甚至为了追求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