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觉,所以称为正等觉。第四个称号是明行足。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的加持劝请,也让这些人发起菩萨性,不要落入声闻、独觉的二乘种性当中。所以,佛菩萨有时候会透过示现瑞相的方式,让这些众生发起菩提之愿。例如,有的人念佛的根性偏于声闻,属于中品生人,但是透过佛陀示现瑞相,极乐世界殊胜的光明相给他看,因此他心变大了,肯发起大心,而得以朝向上品生的努力。这就是诸佛菩萨常示现瑞相的另外一个慈悲摄受的目的。第三种情形,常常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还在因地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 三摩地

2018-07-22

在五十三参中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当然也都是大乘法中的出家人(相上有别于童男、童女菩萨,乃现声闻相),不是二乘法中的出家人,是学佛而非学罗汉的。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 三摩地

2018-07-22

佛的究竟庄严城,与二乘涅盘的化城相差很大。就象《法华经》所说,佛道的路很遥远,声闻人走到一半时就设个化城让他们暂时安歇,心中不累了再教他们往前走。因此他们的缘智不具足,不能称为佛。佛讲了一个譬喻来说明三种菩提的不同:譬如有三种野兽同样都可以渡过恒河:一种是兔子,一种是马,一种是香象(也就是大象)。兔子过恒河时,它是浮着水面游过去,根本就触不到恒河水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声闻人,二乘菩提的五力出现了以后,他就什么都不关心了;当他肚子饿了,去托钵回来,用过斋了,经行以后他又入定去了,什么事都不关心;处与非处的了解,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但是菩萨不然,菩萨五力出现以后却反而要进求佛的十力,处非处智力则是一种分别的功能,也是进求佛十力的基础。又譬如业异熟的智力,你们明心之后还要想想看:下一辈子你的果报是什么?你得要先思量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包括像是二乘佛法的内容,与大乘菩提道的修行法门等等,在世尊下降之前,其实都已经零散地、片断地在印度文化中流行了起来。乃至于在雅利安人还没有进到印度之前,这块地方就已经是哲学的国度,雅利安人加入后,更是增加了它的广度与深度。这些都是为了迎接即将下生的佛陀,让众生在一世又一世当中,能够广泛地熏习各种世间与出世间的教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当中,才能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要再加以细分的话,二乘罗汉跟缘觉虽然有漏尽通,但并不一定就具有五通。因为二乘证得四禅八定具足的俱解脱圣者,虽然不修习神通,也不作神通法门的加行,那他往世也没有修习神通,虽然他已经是俱解脱,已经有漏尽通了,也还是没有五通。只有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或缘觉,往世曾修五通,今世证得二乘菩提以后,报得五通;或者是说往世未曾修习,今世成为俱解脱以后,再加修 三摩地

2018-07-22

又如有些新学菩萨,初发菩提心欲成就佛道,然因过去世于声闻法中熏修很久,所遇的都是声闻种性之师,转弃大乘法而唯修二乘解脱道,这对欲修佛菩提道的学子来说,也是业障的一种;马鸣菩萨在《大乘启信论》中说过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之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是真修佛道者一个很重要的志愿,因此退堕二乘地也是业障的一种。恶业缠身连善法、二乘法都无法增上修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人名为佛也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12]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淨莲花。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CBETA,T24,no.1488,p.1038,c8-20)(平实导师所著的《优婆塞戒经》讲记,其中第二辑第110页就有此段的开示。)由此上述可见,如来的内力是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三摩地

2018-07-22

¬¬¬答:意根的「恒」,是说祂永远都在作用,除非是定性二乘人入无余涅盘,否则祂不会像前六识那样,有时不现行。意根虽然「恒」,但祂却是剎那变异的,而且祂的变异,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说祂虚妄不实。¬如何看出意根是剎那变异的呢?例如,有的人与异往,刚开始的时候,也许非常的贪爱,可是密切交往之后,人家可能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他 三摩地

2018-07-22

能在佛前宣说那些连二乘俱解脱圣人都听不懂的胜妙法的人,怎可说他是还没有证悟的凡夫呢?这个事实,从《胜鬘经……》等大乘方广经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就好比今时平实所说的大乘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等法义,假使现在真的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在世,当他读到或听到平实所说的这些妙法时,也将一样闻之茫然不解,不知所云。所以神通不能使人证知 三摩地

2018-07-22

恶友也一样是道伴,过去世所造的恶业现行了,也一样把它当作助道之伴;没智慧的人就想要舍离烦恼,舍离烦恼就是二乘人;阿罗汉都是舍离烦恼的,所以就永远不可能发愿再度接受众生之身,舍离思惑烦恼的人连善有之身都不想接受,何况接受恶有之身?三界有中有那些是善有?欲界天、色界天是三界的善有,无色界天则无所谓善或不善,因为住在定中都是无记性的。′菩萨连善有都 三摩地

2018-07-22

不论三乘菩提的法义,你都能为他们开示,甚至二乘菩提的妙义中,有许多他们所不知道的细微奥妙之处,你也能为他们宣说;这样一来,你就有了法上的大威德,就可以处于大众而无所畏。这八个条件具足了,就能自利而且他利。所以想要利他也利自己,真的很不容易。这个八个条件越具足越圆满,利他的层面就越深入、越广泛,所以菩萨摩诃萨要尽量具足这八点;如果不具足这八点,又想当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众生不了知,因与缘的真正内涵,所以不断地在三界中轮回生死;二乘人就在缘的部分作观察,观察自己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的,别别有情的蕴处界也如同自己一样,都是虚妄的;所以愿意去断结证果,断除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之分段生死,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菩萨则在因的部分作观察,也就是在能生万法的如来藏下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这个道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自心如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谈为什么在如来世尊种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种福田?这是因为如来世尊于世间的人天善法、出世间的二乘菩提、世出世间的佛菩提完全了知,具足了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在如来世尊种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种福田。从上面分析可知,对佛宝的如来世尊种福田,就是在报恩田、功德田种福田。接下来说明为什么对三乘菩提的法宝种福田就是在报恩田、功德田种福田?首先说明报恩田部分,如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菩萨的所修学——也是应当要修学的智慧,进一步还有不共凡夫而且是与二乘人共有的智慧,就是如何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说是不共凡夫的原因,是因为说,一般的众生始终不会相应到出世间这一件事情,而且也始终只是努力地在世间奋斗着,然后要如何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只在这个部分。这就表示说:要能够开始修学出世间法,或者是说开始追求了生脱死的方法,其间是有一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菩提的声闻、缘觉法,是因为摄受根器不同的众生,而从佛菩提道中析分出来,实际上都是汇归唯一佛乘。然后再来简单说明:菩萨要如何去庄严二乘的声闻、缘觉法?二乘菩提的亲证,是可以使众生证得解脱的出世间法,同样都是在蕴处界我上来观行。一般而言,声闻菩提的修学是在四圣谛上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而四圣谛说的是苦、集、灭、道,先确定在三界之中悉有苦,然后观察众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