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到底这个差异在哪里?前面说过,菩萨也证得如同二乘人所证的出世间法的三三昧,却又证得另外一个层次的出世间法,称为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正在世间示现的时候,祂本然就是出世间法,所以称为世出世间法。菩萨证得这个层次的三三昧,却是不共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说,有一世终于亲证了菩提,进入了七住位成了菩萨摩诃萨,这个时候,他从亲证菩提而得的智慧,尚且不是二乘人之所能知能证,所以也是不共二乘人的;造作不共法的因缘,就从这里开始。所以,此刻菩萨依于这样的智慧再来利乐有情,所以所得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这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中这么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假如有人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入涅槃了,现在已经没有佛了,留下来只有众生对佛永远的怀念罢了!又假如有人说:佛法方便分为三乘,其实所修的都是只有解脱道而已,只是菩萨的悲心较二乘人更为殊胜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请问大家一下:这些做这样主张的人,有没有对佛、法、僧三宝内涵上认知的智慧庄严?这些人对常住三宝的理事意涵有智慧庄严吗?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的声闻缘觉知道自己的五阴十八界都是虚妄的,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因此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人,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菩萨则不然,不仅观察蕴处界虚妄,而且也找到一切有情身中的自性佛宝,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而且有情在三界不断轮回生死当中,祂没有生死,因此知道在生死当中,有 | admin 2018-07-22 |
![]() |
说穿了,这样的境界仍然是凡夫境界,又有什么尊贵可言?象这样的三宝,有受等于没有受,还不如不受,不是吗?接下来探讨佛教的三宝内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人于未来,能够亲证二乘菩提而了生脱死,乃至能够亲证佛菩提,而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说明,佛教的三宝到底有什么内涵?知道了以后才不会产生误解,因而误入与佛教无关的外道三宝了。 | admin 2018-07-22 |
![]() |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 &n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说来,是否就不必修定了呢?相反地,定力在佛法修证上也是相当重要之一环,现代的人事多烦忙,散乱攀缘导致定力普遍不足,因此,无论悟前、悟后,皆必须持续规律地忆佛拜佛以增长定力,令意识心不在无谓妄想上打转,能更明快处理世间诸事,也可更细腻专注地反观习气种子之现行、看话头、参禅及思惟法义等之佛法修证上;这是具足定力而生起慧观,非落入定境而灭除心行,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看来,二乘出世间的解脱道法,就已经是无所得的,那么大乘的世出世间法呢?依然也是无所得的,只是所依止的,不像是二乘人依止于蕴处界法,来修证人无我;而是依于法界实相的本来无我,来修证人无我、法无我。要明白这个道理,请看在《佛藏经》卷下之中,世尊如何叙述祂过去世的一个状况。【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我时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看来,二乘出世间的解脱道法,就已经是无所得的,那么大乘的世出世间法呢?依然也是无所得的,只是所依止的,不像是二乘人依止于蕴处界法,来修证人无我;而是依于法界实相的本来无我,来修证人无我、法无我。要明白这个道理,请看在《佛藏经》卷下之中,世尊如何叙述祂过去世的一个状况。【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我时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论与清辨派及唯识等大乘皆异者,乃其执二乘人亦必破法执、必达法空,方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卷一第九如十地经云:『……故佛于大乘,圆满说彼义』。二乘但明生无我,不明法无我,亦得解脱,大小乘所通许。但二乘利根亦有明法无我者,以无大悲愿故仍证涅盘者,大乘亦多许之。天台宗之通教,三乘同以无言说道而证涅盘,亦是此意。然谓声闻、独觉 | admin 2018-07-22 |
![]() |
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一样,畏生、厌苦、急证涅槃;祂能从最初的因地初发心菩萨开始,历经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远时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因为同样发了这样的誓愿的缘故。像菩萨最初归依三宝,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就已发了四宏誓愿。四宏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余真实汝今亦如是滥起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说有些菩萨或者声闻人,已经有了佛法二乘菩提或者是大乘菩提的实证,虽然他身未出家,但是却有智慧能够远离世间法。譬如世尊在这同一部经典当中,称赞维摩诘菩萨摩诃萨说:“像维摩诘大菩萨这样子的白衣居士,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已经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将会在来世的时候万行圆满,超过三界,证得大菩提。”祂并且说:“这样来修心即是真沙门,是真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所谓佛法的实证,是要实证佛陀所传教法,那就是三乘菩提的佛法;所以佛法,「法」者在讲要去亲证二乘菩提的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同时进一步要求证大乘佛菩提法。而能够亲证三乘菩提的佛法,当然要依各项次法为因缘、为庄严,当因缘、庄严具足时,就有契入佛法二道、实证三乘菩提的因缘。所以,梵呗作为次法之一,当然不可本末倒置,不知道要在三乘菩提法道上用心;而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包括像是二乘佛法的内容,与大乘菩提道的修行法门等等,在世尊下降之前,其实都已经零散地、片断地在印度文化中流行了起来。乃至于在雅利安人还没有进到印度之前,这块地方就已经是哲学的国度,雅利安人加入后,更是增加了它的广度与深度。这些都是为了迎接即将下生的佛陀,让众生在一世又一世当中,能够广泛地熏习各种世间与出世间的教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当中,才能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这个宗所修的四谛、八正道跟十二因缘,都只是限于什么?二乘法里面,都只证二乘菩提而已,不跟佛菩提果有关系,所以是属于小乘宗。第六说净土宗。一般修学净土宗的,以净土的三经、五经为依据;三经、五经一般都已经知道它的名相,我们在这边就不说了;那有时候又方便又加上一论,然后合称五经一论等等。净土宗以前曾经有大德出世,以方便来接引学人亲证自心净土,这个才是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