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以三乘通教佛法来说生缘慈,也可说:因为众生不知能领受种种境界的六识觉知,这个众生心其实是生灭虚妄、空无自性,于是对于所缘诸境,起欣乐厌苦的贪爱执着而受诸苦;于是二乘圣人及大乘通教菩萨,悲愍这些无知众生,而兴起为他们说生空,就是众生本空的真义,让他们能够离诸苦的慈悲心。但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说,则还有另一层面的生缘慈,就是菩萨证悟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佛陀说了大乘法之后,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次兴盛!由于修学佛法,最后要成就佛道的目标太高远,所以有些人他修学了声闻乘、缘觉乘之后,他的心量没有广大,所以说,后来大乘就有点没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祂当时也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就在大乘的经典里面,祂就会呵责──呵责这些二乘人。如果说他修学了声闻乘、缘觉乘之后,他原地踏步而不往成佛之道迈进的话,佛陀还有这些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华严时的教法显示了佛法的大富大贵,并不是像二乘佛法那样子将灭止生,那样的贫穷的佛法;也显示出世尊从无量劫以来修行所累积不可思议的这些大福德,佛陀实为三界中福德与智慧皆具足的教主,是阿罗汉们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涅槃经》上说到,佛陀的出世就像阳光升起,它能够赶走了整夜的黑暗;所以,佛陀此时演说《华严经》,就像是太阳刚刚升起,大地还是黑暗一片,天边微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乙、观行——五阴、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h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学佛人要弄清楚,进了佛门究竟要当哪一种达人:是当世间法的达人呢,还是要当出世间法的二乘达人,或者是当世出世间法的达人。如果你喜欢当世间法的达人,就会在六道里不断地轮回,不断地生死,根本无法出离三界。如果你发愿当出世间法的二乘达人,我们也随喜,虽然你在世的时候能够利益极少数有情,可是随着你的舍寿入无余涅槃,不在三界现身意,永远也无法再利益广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这大乘菩提所修、所行、所证的内涵是至高无上、究竟无比的胜妙,它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也称为大菩提。然而这大乘菩提所修证的内涵,包括了解脱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其实是含摄在佛菩提道当中;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修证的一个局部内涵,如果我们只修学二乘菩提,顶多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而无法使人成佛。假使有人要问说:为什么二乘定性无学所证的菩提,只能使人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这个部分当然是有更深层次的部分,这个神足通的部分,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在这地方作详细的说明;只能够依着二乘解脱道的部分来讲这个神足通,来讲这个四如意足;事实上,这个大乘佛菩提道对于四如意足的说明,是更为详尽而且更为深细的。我们因为有这四种这个如意足的原因,引发定起,所以就称为四神足。所以四神足的这个称唿,它的来源就是因为有这个欲、勤、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共的部分是,三乘菩提行者同观蕴处界虚妄,也就是三乘菩提行者都有解脱德;不共的地方是,菩萨找到第八识及发起了般若的智慧,有了法身德及般若德,这二德是不共二乘人。由此可知,佛菩提道主要关键在明心见性,它是外门修六度万行、内门修六度万行的主要关键,这个部分是不共二乘。但是明心见性与今天要讲的佛菩提道宗通与说通有什么关系,则是我们要探讨的地方。如同以往,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思路:根据经论,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这部分对现状的描述,可以参考十方论坛有过的一个帖子,对照了现代天文物理所观于佛经的描述,非常一致,推断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须弥山的所指;这里就会涉及到神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辨析佛教对神通的态度;关于器世间的描述和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可以引申出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可以参考甘愿做菩萨系列的内容),引申一切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常常听禅师说:烦恼既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我们就来回答说,为什么大乘经典不需要结集史呢?因为大乘、二乘所修是不一样的。虽然大乘跟二乘所修学,都一样是法界的实相,可是因为大乘、二乘,修学的内容是有点差异的,所以小乘的经典,它需要有结集史,大乘不需要结集史。因为小乘的结集史,已经证明小乘的经典是正确的,证明确实要有第八识,表示法界中就是有八个识。那既然小乘经典已经证明有八个识,那大乘呢?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三乘菩提说声闻和缘觉是二乘,一样有菩提智慧,而其智慧不能和大乘菩提而行相较。最后佛陀在经典中,更加明确说出,二乘人最终还是会重回「后有」,走回到大乘佛菩提法道上来修学。后人又有人以为大乘经典是由二乘弟子来集结,因此由此滋生更多歧路;是当于此说明演述:大乘经典的集结,有多义无法由二乘人来集结!大乘佛法的集结(一)1. 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人所入的寂灭,已经无有身智,如何更说救护众生,推弘佛法,其尚且无有「后有」,何有能说法传法之未来身智可言?既然无有,则此灰飞湮灭,如何说其能够承继?2.二乘人连自己所学的二乘法都无心于护持,何有法道之可说!所以大乘法义之永不入涅盘,而得大涅盘,二乘人永不得解,乃至一切凡夫也无可理解,所以佛陀在许多的地方,已经明说能够受持菩萨藏的有情,只有菩萨;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同不知道整个数学原理的人,明明只会小学的加减法,还强要去编纂如同大学数学的课本一样;这大小乘法义之间的差异,也是如此天差地别,如同可以由二乘人来编纂其所不知不解不修不证的大乘法义,这样编纂出来的书籍能够不令阅读者出生知见歧路吗?2.只有后世的不把修证佛法当作是一回事的人,才会毫无忌惮,以为自己的证量最高,以为世上除了我以外,众生里面学佛的最有成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以三教来说,是从《阿含经》开始,即是第一时教;《阿含经》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二乘的解脱道,让众生了解断见思惑烦恼可以出离三界,舍寿可以入涅盘;同时,《阿含经》也说,二乘入涅盘不是所有的法都灭掉,佛说灭掉十八界进入无余涅盘中,还有一个「实际」不灭;这个「实际」是各个众生从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则是依祂的不生不灭而施设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是:大乘法里面有一部分通二乘,就是声闻人所证解脱道;但是大部分都不通二乘,所以称为别教。这意思是说,大乘法中大部分的法是与二乘解脱道不共的,与二乘圣人们不共、不通,是二乘法中的所有圣人们都不能证得的;大乘法中有不同于二乘法的解脱道,也有不同于二乘法的佛菩提道,所以才称为别教。当别教的内容修习了,到达佛地时,一圆一切圆,才能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含中之二乘法乃第二时第一教,然已隐含大乘法教于其中,今人不明,妄以如来藏非真,妄以唯识为假想观,非悟者也。唯识如来藏经典既是最后说,应是最究竟法。乃竟以先说之方便化城法而非议后说之究竟法,宁有斯理?譬如世间法律,后立之法优于先立之法,母法优于子法。佛法亦如是,后说之法究竟于先说之法,唯识如来藏系经典诸法是母,是根本;除去母法,则余般若法空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佛陀只说了小乘法,那为何小乘经典要说三转法轮?即使只是提到一点点,也还是有,就不能够否定,那其它两转法轮何在?为何不根据大乘经典而阅读,这样来真正了解佛陀到底说了什么呢!佛陀所说的小乘法,提到了灰身灭智,如是趋于无余涅盘,既然如是,为何还有「菩萨」这样「觉其它有情」的有情呢?既然永不受后有,这为何不是断灭呢?为何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对于日月如何运转不清楚,但就向这的小朋友说,这日月的运转是非常的神秘,这中的道理一定是有,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这样无知的了孩说法一样,这我们大人只能够一笑置之,而学者当中也有许多人犯上如是的过失,将自己的无知大胆披露,而以自己的「无知」说为「真理」,真是无知之人,不免于他人怜悯!所以佛陀于大乘经典说的一切有情的实相:一切有情的本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