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尽一切的能力来报答父母之恩。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萨根本不计较众生会不会对他有所回报,因为在利乐众生时,菩萨自己的道业就成长了,所以他从来不计较众生有无回报。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生,造成修学佛法上的一种逆缘,也是个人威仪上的伤害。------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事行之一︰三福净业> (原标题: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 | admin 2018-07-20 |
![]() |
《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二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之二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 | admin 2018-07-20 |
![]() |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3、慈心不杀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其实所谓慈心不杀,是要我们不可存着杀害牠的心。又如在路上有人在打架,其中一人是你的怨家,虽然你未出手打人,但却在心里吶喊着:「打死他!打死他!」,那就是存着「杀心」。动起「杀的心」比起你亲自动手还严重。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佛告阿难:‘父母、众僧,是一切众生二种福田。所谓人、天、泥洹、解脱、妙果,因之得成。’--------------------------------------------------------------《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节录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节录)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佛真实语为诸众生而作证明。能除众生身心苦恼种种怨敌。于诸境界无所取着。母当信佛!莫信六师虚诳之语。我敬母故,为报母恩,奉上此语。何以故?母怀我身,满足十月受大苦恼。生我身时,半死半生,绝而复苏。我念此恩。未曾遗忘。设于无量百千万劫,亦不可报。我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种三昧成功的时候,就是定。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身三业是说杀害众生、窃盗众生的财富或名利、还有是邪淫。念佛可以除这三业、净化这三业。总不会一面念佛一面想着:我这朋友的太太不错喔,可以勾引勾引。不会这样想。为什么?因为念佛的时候,只要这个念头一出现,就会想:唉呀!惭愧死了。所以就不犯邪淫业。还有一业:杀生,念佛时不会想到杀生,一定不会做,所以可以净身三业。那么口四业呢?绮语、妄语、两舌、还有一个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不妨再来谈一谈诸佛世界,也就是诸佛国土,或者称为诸佛净土,与度化众生的关系。在《法华经》中,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为那些声闻们授记,会在未来某时某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会成佛,然后他们的佛号是什么,佛国如何的庄严,有若干等等;这其中们成佛时劫的速缓,还有他国土庄严的差别,以及的多寡,却各有不同。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们这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弥陀四十八愿中的第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如果众生至心信乐,想要往生极乐,称念名号乃至只有十念,亦得往生。第十九大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是说凡发愿欲生极乐者,临终弥陀世尊与诸圣众,必定前来接引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自己其实是烦恼而生起了有所得心,乃至是妄想执著而生起了取相分别,甚至有的是鬼神或者业障、冤亲债主变化的相貌;这些情形的发生来示现假似瑞相,因此让众生以为是瑞相。可是众生遇到这种情形,有瑞相的时候,就应该要特别小心,应该要以智慧来作抉择;而不要执著说自己见到瑞相多么不得了,因为这样的执著而成为障碍自己道业进步的因缘。所以,不管是念佛人在念佛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可是今天我们再继续看看,佛菩萨——凡是任何的一尊佛,祂从久远劫的修行乃至于最后的成佛,其实在祂整个的修行过程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力量在支撑,就是佛对于所有一切众生的悲愿。所以比方说像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久远劫以前,打算要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有发大的悲愿,所以到最后祂的成佛,成佛所发的悲愿乃至于有四十八个大的悲愿;那每一个悲愿,其实每一个悲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个恶念头会跟许多的众生结下恶缘,但是同样的,一个善念头则可以和无量的众生结下善缘。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说,为什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为什么说:听《无量寿经》很容易相应契入呢?因为在世间老、病、死苦,以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些苦现前的时候,众生有时候感到很无奈,想要脱离的时候,突然听到说《无量寿经》里面有讲到,讲到说可以远离生死之苦,而且又有这么样庄严的依报的国土种种可以受用,而且又随时受到佛菩萨摄受,而且又是与诸菩萨众为道侣,听到这些都会心里生起向往之心。为什么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楞严经》卷八)这是说,如果平日福慧具足,而且发起了往生净愿的众生,那就可以自得心开,见十方佛,随愿往生一切净土。这是仰仗释迦世尊愿力慈悲加持的往生,而能够达到在心所愿而生;特别是要发心,要护持如来正法的人,可以亲住如来座下。也就是说,不只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甚至命终时,能够往生十方一切净土。因此,并不是说“只有念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