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有这样子的佛吗?十方诸佛没有一位是因为亏负众生而成佛的啊!所以讲堂一贯的教导,就是必须先将自己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该尽的义务先把它作好,再来谈如何地修行,如何地为佛法作事;这其实就是依循着世尊所教授的,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深信三宝功德,则从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而能为众生导航、广度众生,能得一切无碍,这都是由信三宝开始。从体解大道,就是从信外在的三宝而入自性三宝;因为我们每个人自身,就全然具足了佛法僧三宝,如此则能真正的发起无上的菩提心。由于对三宝能有具足的信心,不断地依熏习,有一天我们至诚礼敬佛陀时,就能感应不在外求的佛相、法相、僧相上,因为就 三摩地

2018-07-23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杀生,通常我们说杀人,杀人就是夺取别人的生命,我们就称它作杀人;所以杀生,杀生就是夺取众生的生命,我们就叫作杀生。但是众生不是只有人,不是人的部分,还有六道轮迴的众生,所以说有人、有非人的部分;那非人的部分呢,有天、阿修罗、地狱、鬼还有畜生。天、阿修罗、地狱跟鬼,事实上我们是杀不到的,不是人的部分我们能杀到他的,只有畜生;所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一些独觉声闻人,最多只是在未舍报之前度化一些有限的有情,而且只能传授解脱道的法;舍报以后,他们也许生到欲界天,也许就不再回到人间;那对于众生到底有何等的利益呢?反观菩萨则不然,若是一位心得决定的菩萨,也就是说,他于继续修学佛菩提道法他已经不会再动摇,从短期上看,他虽然可能没有办法给众生殊胜的法益,因为也许他是刚刚发菩提心,而且还 三摩地

2018-07-23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CBETA,T24,no.1484,p.1005,a5-10)经文中说的「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所以别人跟我们善言忏悔,我们应该要说「接受对方的忏悔」!这样比较如法,这点也稍微提醒大家!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之所以一直在生死的此岸轮回,就是因为我见、我执和我所执的无明烦恼不能断除;因此学佛既是要度到解脱的彼岸,当然就得在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的无明烦恼上用心。而大乘菩萨在受菩萨戒前,归依时既然已经发了四宏誓愿,其中烦恼无尽誓愿断,就不只要断除二乘人所断的一念无明、我见、我执、我所执的这些起烦恼,更要断尽不共二乘的如尘沙数无始无明上烦恼;因此说,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能一日化百千众生故。八果报胜。生莲华藏海。证法性身。一得真常。永无退转故。次观五法。第一欲受菩萨戒者。先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圣人想。第二观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想。第三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师长想。第四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国王想。第五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奉大家想。次兴三愿一愿自己三业所作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共。二愿我共十方一切众生。早度生死烦恼大海。到涅盘彼 三摩地

2018-07-23

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中都 三摩地

2018-07-23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心性有没有缺陷无关,所以它无关性罪,而是属于额外遮止的罪,故名遮罪;但因为它会严重遮障修行人,所以佛特别指定为重戒中的一种,所以这个遮止罪也是重罪。性重与遮重 三摩地

2018-07-23

】(《普曜经》卷四)就是在说明众生出生五道的因缘:持守五戒不违犯的,未来就生到人道中;除了持五戒外,更加修十善,就转生为欲界天人;如再修禅定,则生为色界、无色界天人;如果心性悭贪的就堕落为饿鬼;愚痴无明重,常与人争斗冲突的,将来就会投生为畜生;不修十善业,反而更造作十恶业的,就会落到地狱道中受种种苦报。所以释迦牟尼佛为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制定了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鬼、天或其他众生如果听得懂你讲话的意思,你跟他说:我开悟了、我是圣人。你就是大妄语。所以没有悟的人要很小心,不要妄语。第五:不可说出家、在家菩萨的罪过。那意思就是说——专指他的身、口、意的行为。言行不检点、贪财、贪名、瞋恨等者。但这件事与摧邪显正要分清楚。摧邪显正是为了不忍众生走入非正道,要导正他们的知见。若有人知见讲错了,我们要说 三摩地

2018-07-23

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再来说第三个理由: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 三摩地

2018-07-23

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 三摩地

2018-07-23

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修,佛道无上誓愿成。当他发了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大誓愿以后,那么他就可以称作菩萨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只是表义上的菩萨,也就是假名菩萨,真正的菩萨他一定要证得菩提,也就是证得佛菩提。但是证菩提,有多分证与少分证的差别,所以在佛菩提道当中,有贤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四个法可以使戒行清净而容易证果:第一、要有慈心,慈心是要常常想着能对众生有利,这样的心态可以使得戒法清净。第二、是悲心,悲心是常常想要拔除众生的苦难;譬如你看见众生在世间忙忙碌碌、浪生浪死,实在可怜,就想要救度他们脱离生死苦海;看见众生受种种灾难,你去救济,让他们免除灾难,也是悲心;再进一步,看见众生修学佛法却总是被外道见误导了,你去救护他们离 三摩地

2018-07-23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三摩地

2018-07-23

应该知道,五戒中的杀戒,原则上是不应该杀一切众生,如《大宝积经》八十二卷《随伽长者会》,说到五戒文中就说:不杀一切诸众生等。这是说在家菩萨爱了五戒,修习慈心不应该杀一切众生,但并不是凡杀了一个众生都是犯了杀的根本罪不可忏悔。《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 三摩地

2018-07-23

依照《梵网经》的戒相,「食众生肉」是属于轻垢罪。未受精的鸡蛋算不算众生肉?因为它没有「识」的作用,不可能发育成小鸡;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众生,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违反菩萨戒。可是有一位读者指出:许多养鸡场,对待鸡只非常不人道,而且到最后那些鸡只,仍然难逃被宰杀的命运。以这种观点来看,为了长养大悲心,那种不人道的养鸡场所生产的鸡蛋,当然以不吃为宜──这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