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因缘,在这段中,佛陀开示说:有七种布施并不需要减损财物,却同样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第一种布施是眼施。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 三摩地

2018-07-22

假使有一个人,以无比至诚的心来供养佛陀,另外一个人,努力精勤的来孝养父母,佛说这两个人所能获得的功德,没有丝毫的差别,未来世所能获得的福报同样都是无量无边。由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孝养父母乃是一切佛,都必须要躬身实践的首要之务。甚至于世尊也曾经这样告诫过阿难尊者。《佛说睒子经》卷一云:【佛告阿难:吾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自致得成为三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密宗所供养的都是鬼神冒充的假佛,供养了以后,来世将会与那些鬼神冒充的假佛常在一起,不可能得到真实智慧的,真实的佛陀才是真正福田。否定方广经典所说如来藏妙法、又否定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应成派中观′,绝对不是真正的法宝、佛法,他们都是以常见法的意识心,取代佛菩提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都是破坏者。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不管修到什麼階層,福報好不好,就像佛陀說的:「修福是不嫌多的。」繼續努力行菩薩道廣度眾生就對了。(2011.8.30舊版)電視弘法第十九集講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出生下來就非常的苦命,都沒有吃過一餐飽飯,後來也出家了,即使他後來證了阿羅漢也是非常命苦!「宗通與說通」電視弘法第十九集請看婁沙迦的故事。正偉老師說完故事後,就說:「我們不論是在凡夫位,還是在菩薩 三摩地

2018-07-22

初转法轮的后期,即将转入第二转法轮时期之前,佛陀才对他们说有外识如来藏,隐藏在五阴中,使他们于内无恐怖(详见《阿含正义》第五辑举证说明),才能确实断尽我执而不害怕落入断灭空。早期的阿罗汉不懂这个道理,阿罗汉所懂的只是要把自己六识心加上意根的所有自我执着全部断除,舍报时把我自己丢了,把我自己灭了变成无余涅槃。所以他们所认知的心全部只有七识:第七识是意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历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佛陀教导你不要执着,但是同时也要告诉你: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果报。虽然不必执着,但你总不该懵懵懂懂的去布施。老是说未来世可以得上妙果报,到底又是什么上妙果报?总得说清楚,否则岂不是在骗人吗?现在佛明白的说明:譬如布施财物,这道理就好像世俗人为了求色身的生存、性命的存活,所以去耕田、种作,随着他种下的种子而在未来获得果实。譬如种下一棵稻子,发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周说的是,出家以后能具足五波罗蜜,但是缺少财施,所以不具足六波罗蜜;但这是以古天竺佛陀在世时的出家状况来说,但是当时的情形和我们现在中国地区都不一样了;在古时天竺出家时,必须把所有的财物舍弃,全都布施给眷属以后才能出家;但是中国从百丈禅师之后,已经制定百丈清规而有所改变了,所以现在中国地区,出家后还是可以拥有田地而自耕、自种、自食,不必去托钵了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佛陀教导你不要执着,但是同时也要告诉你: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果报。虽然不必执着,但你总不该懵懵懂懂的去布施。老是说未来世可以得上妙果报,到底又是什么上妙果报?总得说清楚,否则岂不是在骗人吗?现在佛明白的说明:譬如布施财物,这道理就好像世俗人为了求色身的生存、性命的存活,所以去耕田、种作,随着他种下的种子而在未来获得果实。譬如种下一棵稻子,发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本来不想讲法华,但是有人三请之后不得不讲;可是准备开讲时,五千声闻人就当众退席,大规模的公然抗议!那种抗议场面真是很大,可是佛对此默然无言,等他们都走了才开讲;佛陀不便制止他们离开,而阿罗汉们是应该有所为而出面制止的,他们都没有出来制止五千声闻人的离开,这表示阿罗汉对佛仍然有疑,怀疑自己是否与佛陀的解脱证境相同?怀疑佛即将宣讲的法华是否言过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看到目连想要熄灭此灯,便告诉目连说:“这灯并不是身为声闻的你所能熄灭的,就算你用四大海的水,或者用山岚的大风熄灭它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灯的主人发广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不是你所能熄灭的。”佛陀说完以后,难陀便出现了,在佛前头面接足礼,世尊便为难陀授记:你将于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难陀听到世尊为她授记,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地了,并在法华经中被佛受记将来会成佛。因此开悟明心必须要很 三摩地

2018-07-22

在《阿含经》当中,佛陀教诫声闻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佛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在自己的寂静当中去安住,而不会去造作一些没有必要的言语。所以百丈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陀说,行十善的人可以增加内财、外财以及寿命。行十善不仅是未来世可以得到好的果报,今生也是会有许多利益的。世尊在《楞严经》当中有开示过,众生的心念中因为情与想所造成的差别:想可以说是神智,意思是说如果神智清明的话,就会聪明灵巧,死后就会往上飞升而往生到天界去;如果是情执深重,就会造成烦恼粗重、身心暗钝的状况,那么在死了之后,就会随着各人情执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当佛陀每次遇到一个新接触佛法的人的时候,一定会为他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入了佛门以后,又会依著戒定慧三学来为次第的教导。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净,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六通具足的阿罗汉——莲花色比丘尼,她是一位绝色美女,但她在出家前,婚姻一直都不幸福。首先,她的第一任丈夫跟她妈妈外遇;后来她改嫁另一位丈夫,想不到这位丈夫后来又娶了她以前所生的女儿为妾。后来她也离开第二任丈夫独自为生,成了一位有名的;不久后她跟一位卖香男子生了一男一女,因为害怕影响她的工作,因此她先后将这两个小孩分别遗 三摩地

2018-07-22

那位穷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后这个菩萨,他无量劫的修行都发这个愿,希望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行持戒,能够感得这样的福报,这个是这篇的整个故事。那这个故事里面它有实际的意涵,稍微跟大家解说一下:所谓的修习佛法,无非就是修福跟修慧这两样。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76集酒非荤腥之食,本身又无罪恶,为何佛教禁止喝酒?》余正文老师  (原标题:佛陀为何制酒戒?)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先说五施,佛陀是这样的开示的,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同时运行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五尘境中呢?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戒律能够持守清净,接下来要和大家谈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让戒行清净?关于如何让持戒得以清净,是佛陀一直不断重复的教示。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