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方等如来藏经东晋天竺三藏陀跋陀罗译如是我闻。一时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十年与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皆悉能转不退。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定力,就是要有念的基本定力;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动中都有定力,所以心很细腻,才能够随方所去参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然而在末法时代,有动中定来参究,真的很罕见!因此缘故,现代的弟子很难培养动中定来参究;就算有定力,那都是在打坐当中所培养的静中定,于下座不久后就散失掉了,更遑论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事当中有定力可以参究。然而正觉同修会有一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一行三昧,就是念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于念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的真心。正如《说观无量寿经》卷1第九观,的开示: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以见诸故,名念三昧。(《说观无量寿经》)由于行者在念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的真心——也就是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了知祂 三摩地

2018-07-23

会退失的第二个原因,是念人只知道持名念,不知道念的次第,所以没有善巧方便,也不知道念有什么转折,以致碰到瓶颈时,因为无法突破而退失念法门。由于时间有限,后学不谈念法门的内涵,仅谈持名念法门,并告诉大众持名念到底有哪些次第及转折。一般弟子刚开始持名念时,都是随缘念——也就是散心念,乃是借著持名念来摄心,并不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谈第一个原因,没有事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以致念退转。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听到念法门很好,譬如经中曾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得度。所以,一开始念很精进,却没有事先建立法正知见,以至于没有智慧到彼岸;后来因为种种事相障碍,以及正知见不足等等,退转于念法门。这是因为念人没有依照世尊的开示次第进行所致。或许有人会觉得很 三摩地

2018-07-23

门,有很多以持名念为主,也就是持的名号来忆念的修行法门。这个法门是释迦世尊特别为末法众生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由于众生往昔与菩萨所结的缘深浅不同,根性也不同,所以众生觉得与哪一尊菩萨比较契机,就持菩萨的名号来念,希望未来能够往生净土。譬如有人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持阿弥陀名号;有人希望能够往生东方琉璃世界,所以持药 三摩地

2018-07-23

说法集名数经》云: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日常早晚功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三稱三拜)供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忏悔文前胡跪,至诚发露,开口向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 三摩地

2018-07-23

每天在家都可以供,供养塔、像的功德跟供养的本尊(应身)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因为是最大的功德田,也是最大的报恩田!是福田中最殊胜的,所以功德最大。而我们自己如果把供的功德回向早日成就道,那我们也成就施主殊胜,如此回向造成果报更加殊胜。这样施主胜×福田胜=果报殊胜。《瑜伽师地论》卷45〈17菩提分品〉: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 三摩地

2018-07-23

陀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在沙中嬉戏,他看到陀来了,心中生起恭敬心,然后捧沙供;当时陀授记他后世会成为转轮王,造八万四千塔;那位小孩就是后来印度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而未来世得大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来,捧于 三摩地

2018-07-23

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是什么?念就是要思念的种种功德,思念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 三摩地

2018-07-23

要在道当中修学,最后实证成就菩提果的目的,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实修,这个实修的过程当中,念法门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可是,--十方三世有种种,每一尊有三身--应化身,庄严报身,清净法身。以释迦牟尼来讲,两千五百多年前因为众生的因缘成熟,所以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那个是应身;与释迦牟尼有缘的众生,常常在定中、在梦中会看到释迦牟尼,这个是化身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心里面总想,修学念法门,修学净土,就是只要持名,阿弥陀,阿弥陀这样子持名唱诵不断,将来就可以往生阿弥陀极乐国土,认为修学净土,就只要这样就好。其实修学念法门,也要动中的功夫啊!为什么我们这么讲呢?因为修学念法门,想要求生诸净土。好比说修学这个念法门,念阿弥陀,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照经上讲就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颠倒,这样才能够往 三摩地

2018-07-23

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奉世尊之命,叙述他的修行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名超日月光。彼教我念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 三摩地

2018-07-23

我常常没有时间概念,是因为我多么希望每次分离的时间能模糊一点,再模糊一点,模糊到连时间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要分开,那该多好!因曾沐于善知识的教导,学习过无相忆以及忆前的方便善巧,便尝试抛开思维这些伤感和留恋。随着火车的飞驰、时间的流逝,这份想念的情怀就这样静静地落在心底,不难过、不激烈,只有一分牵挂。这种感觉怎么这样让人安心啊,母亲也一定在这 三摩地

2018-07-23

对一个学人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也是很普通的观念,几乎每一个学人都会自认为知道什么是念,但是念也是门当中普遍被误解的一个观念。一般人总以为说念是老公公、老太太他(她)们念的,会认为说自己有学识、有经验,自己的聪明智慧不屑于去念,所以他们轻视念法门;修学净土的人通常会以为说口中或者是在心中阿弥陀、阿弥陀这样不断的去唱诵就是念,不知道念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第十六>: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心。若有至心修念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 三摩地

2018-07-23

修学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乘菩提要出离生死苦,都是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最常见的就是念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不杂他行、他念,念念到心无杂念,只有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法门不管是持名念、观想念或是无相念,这三种念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也就是唱唸、默唸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达只有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忆之念恒存,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底忧郁CD歌词作词作曲:平实导师1、菩萨底忧郁地难思议,我今在遥;心爱底您,多劫伴我;而今去我诚辽,祈愿路未迢。遥亿吾释尊,大慈大悲;愚鲁如我,亦取无生;多情无欲无悔,愿您常相随。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髪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沉疴;我常思念,转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名为三乘菩提之学释疑。在这个主题之下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谈的子题是:结缘与了业。首先谈的是结缘。所谓的结缘,就是与众生结的是善缘或者是恶缘。善缘就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的缘,使得他人对你产生好感。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