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果戒子都不犯戒,护法神根本不会对他处罚;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采取制裁行为,大部分会由因果律来实行因果;除非正法受到严重伤害而且有可能导致灭绝,否则都不会主动施行制裁的手段,所以受戒的佛弟子们通常都不必担心什么。他们是因为雄猛而且能以天身飞行,可以暗中保护正法,所以由他们发愿来当护法神。一般而言,戒子修学正法时都可以因此而很安心,因为有他们 | admin 2024-09-20 |
|
而您在三宝处受戒,却可有数不尽的好处,即便受戒后什么也没做,可是却可于冥冥中,在无边众生处广结无量善缘,增长无尽福德,未来哪怕犯戒,也远胜过没受戒但默默遵守的人,因于清净三宝前,出口成愿,于世尊与诸大菩萨处深结善净法缘,未来必定可以成就解脱道与究竟佛道之功德! 有的同学不断努力闻思,终于了解受戒乃是无量大福,功德殊胜,最终自受大利,如同登险山要 | admin 2024-09-19 |
|
菩萨住此受生多作转轮圣王,得法自在,七宝具足,有自在力,能除有情犯戒之垢,善巧令彼有情安处十善业道。」(CBETA,T10,no.287,p.544,b2-6) 作者:ShamusChang (编者注:随喜赞叹所有证悟菩萨,所有护持正法的菩萨,所有修学正法的菩萨,所有礼敬三宝的菩萨!) | admin 2023-10-11 |
|
又,“不应说经有五事:一者人不敬三师;二者人犯戒;三者诽谤佛道;四者比丘问经不如法;五者不应为白衣说比丘戒经,得罪。”《大正藏》册24,页917,上20-22。 [12]依义淨法师所述,僧众食时,应双足踏地坐在小坐凳(约21公分高、30公分见方),与邻座距约一肘,前有盘盂等盛器。佛法初传中国,众皆依法,过约二三百年到了晋代(266-420年)淆讹为比肩盘坐而 | admin 2022-06-23 |
|
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大正藏》册2,页792,中27-下5。 [6]《大智度论》卷22〈释 | admin 2022-06-23 |
|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关过千岁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在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翅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者。并着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承事诸法师。名花捣香种种供养。 | admin 2021-05-12 |
|
(事相上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临时起意而来怒骂几句,但这伤害力道太小,所以琅琊阁改采以人格操守问题来操作,这些即佛法所说的“无根毁谤”;即使是有所依据的影射亦非真实,以实质非是如此故,都还是“无根毁谤”;纵使其中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琅琊阁认为的“有根据”者,这仍然成就“有根”之造谣毁谤的严重罪业;而倘若真有其所指控之 | admin 2021-02-02 |
|
又譬如坦特罗佛教(喇嘛教)行者主张:透过鬼神的诛法4来杀害众生不算犯戒;可是这样的主张,与释迦世尊所制定的菩萨十重戒之戒杀完全颠倒。又譬如有人冒用佛菩萨的名义而伪造施设所谓的百字明5,诳称能用来消除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饮酒等重罪,然而百字明乃是坦特罗佛教(喇嘛教)所施设的咒语,与释迦世尊所开示的忏悔灭罪的方法无关,却是与男女邪淫大有关系。由于菩 | admin 2020-07-27 |
|
如果戒子都不犯戒,护法神根本不会对他处罚;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采取制裁行为,大部分会由因果律来实行因果;除非正法受到严重伤害而且有可能导致灭绝,否则都不会主动施行制裁的手段,所以受戒的佛弟子们通常都不必担心什么。他们是因为雄猛而且能以天身飞行,可以暗中保护正法,所以由他们发愿来当护法神。一般而言,戒子修学正法时都可以因此而很安心,因为有他们 | admin 2020-07-23 |
|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学佛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呢?因为有些人他们认为只要不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恶事,或许就没有罪,也可能就没有报应,这样对吗?很明显的,这是不对的!因为不受戒的人,不小心犯戒或造了恶事,虽然没有戒罪,但仍然有性罪,因为还有因果律存在啊!而且一定有因果律存在。譬如说:一位没有驾照,不清楚交通法规 | admin 2020-07-06 |
|
凡夫菩萨避之唯恐不及的某些犯戒行为,他可能奋勇直前而去作了,因为对众生的此世有利益,也对众生的后世有利益,而不是只有考虑到当前大家对他的观感。所以这个持戒,是包括护持正法时即使犯戒也要去作。包括众人皆斥责说“你这个如来藏法是外道神我”的时候,你也应当坚持到底,绝不放弃。也就是说,他除了事相上为众生、为正法的根本目的所在,不惜犯戒来护持正法 | admin 2020-06-20 |
|
若是在僧团或修行团体中,依据正当合法的程序所为的调查中,据实陈述在家、出家菩萨所犯的过失,并不构成犯戒。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过失。所以在正当、合法的程序中所作的调查时,应当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这与说四众过的情形是不同的,不可混淆。又例如有人以 | admin 2020-06-16 |
|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 | admin 2020-06-14 |
|
![]() |
此经中对于菩萨戒戒相施设之精神,以及戒之犯重与犯轻、性罪与戒罪,都有极为详尽之开示;了知戒相及佛设戒之精神者,即可把握持戒之精神,以戒法之智慧来持戒,不被戒相所系缚而得身心自在、自不犯戒;如是生起戒体而自然不犯,庶能进道,是故选取此经而说之。又如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其中之因缘果报正理,亦有详细说明。并且特别说明:有人行于少施而得解脱分,有人行于大施 | admin 2020-06-11 |
到了布萨(诵戒、忏悔)的日子,这些表相佛法之假名沙门也到场参与布萨,可是当时所有善守佛门律仪之比丘们却不愿与他们一起布萨,因为那些人是犯戒的不净者,依律不应允许他们参加布萨,于是律藏内容正讹之诤即从此生起。时阿育王经过目揵连子帝须之教导:何法是佛说,何法非佛说;何者是佛法之戒律,何者为非。据此而过滤了那些说佛法『是常、是断、是非想、是非非想、是世间 | admin 2020-06-10 |
|
你们明心者一听就懂了!没有明心前只能跟着别人听了就苦笑啦!这位善来比丘成为阿罗汉时,他当时就有道共戒了!已经戒律具足了!从此不会再犯戒了,但他当时还没有三归啊!所以不一定要三归依以后受戒才得戒体。如果有人说:‘若不具足受戒,只受少分、多分戒,就不得戒体。八戒斋的戒法也是如此。’这道理也是讲不通的。如果讲得通,那么求后世三界诸有享受的优婆塞 | admin 2020-06-08 |
|
而证悟的菩萨是可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乃是离于三界万法,没有一切相,祂是如如不动的清净体性;既然没有一切相,当然没有所谓的持戒、犯戒问题,同时也没有所谓忏悔的人可说;能够这样现前观察通达这个道理,就叫作实相忏悔。所以,这个实相忏悔能够灭罪的原理,是因为第八识真心如来藏本身无罪可言。我们的五阴七转识会犯戒会有罪,而第八识如来藏无罪,因为证悟了这 | admin 2020-06-08 |
|
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 | admin 2020-06-08 |
|
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 | admin 2020-06-08 |
|
戒罪则是于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为受持戒法而违犯了,犯戒以后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条戒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就没有戒罪;但是虽然没有戒罪,性罪仍然还是在的,仍然要在未来世受报的。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