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诸种子者,谓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性摄,故是所缘。无漏法种虽依附此识,而非此性摄,故非所缘;虽非所缘而不相离,如真如性不违唯识。----《成唯识论》卷二玄奘法师其实在西行之前就已经明白了第八识自体的种子是不受染熏的、是不变异的,所以成佛之性本来就是人人平等具足,而不是等到未来修行以后才能具有的。即使是一阐提断善根的人,也一样具有成佛之性,因此是『 | admin 2024-06-15 |
|
善知识并开示,学佛的标的,便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亦即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法身、金刚心、涅槃妙心、诸佛密藏、菩提心、真如、中道实相等等),而非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如一念不生、不执着、六识自性见、虚空外道见、各种禅定境界等等。若未真实触证第八识如来藏,未能生起实相般若智慧(含总相智、别相智、一切种智),则只能算是在佛法外门修学,虽功不 | admin 2023-11-28 |
|
但既然琅琊阁认定“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心”(作为大前提),以“琅琊阁真如”为真实如如之法,则“琅琊阁真如”就应能出生第八阿赖耶识,也必然“琅琊阁真如能离于一切法与第八识(琅琊阁说非真如心故)而独存”,自然也应能离于三界一切法而存在,如入灭阿罗汉的异熟识独处于无余涅槃;然“琅琊阁真如”实不能,于 | admin 2021-02-02 |
|
譬如眼识,祂的眼识种子是本有的,如《成唯识论》卷2开示: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 | admin 2020-07-27 |
|
这个金刚心就叫作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时改名为无垢识。(------《金刚经宗通第一辑》<略说金刚经宗通>)韦陀赞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 | admin 2020-07-23 |
|
二、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三、究竟地名为无垢识——真如。一体三名。此阿赖耶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故《华严经》云: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契经》佛云: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 | admin 2020-07-23 |
|
】与此般若经句全然无异,因为百丈禅师所悟者即是般若智体金刚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此金刚心虽处于污浊之五蕴烦恼泥中,其本有之清净涅槃自性则是如金在矿,却从未受此烦恼泥所染污;一切有情不分小身大身、无足、两足、多足等等,同有此心,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故金刚心之本有真性普现一切众生界中,并非如莲花戒所说是已成就具势力者才能具有之法,更非如同释摩诃 | admin 2020-07-02 |
|
他们不能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四部阿含中说的本识)为生死及因果相续主体,亦为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之根本;因此,龙树菩萨在论中多数以五阴十八界法之幻生幻灭、无自性等予以立破,凸显出五阴十八界本身之空相法相,显示阴界处之缘起性空并非中道。当时为防小乘人甫闻如来藏之名即排斥、拒读,故论中并未以如来藏、般若、实相等字句正面申论;以此缘故,后代没有般若 | admin 2020-06-10 |
|
佛又说般若波罗蜜及大乘是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出处,这也表示声闻、缘觉所证之解脱道,是以大乘法中菩萨所亲证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根本、基础;声闻、缘觉所证之有余、无余涅槃,即是因于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施设。菩萨从三贤位修证到十地、等觉,最后妙觉地究竟佛所证之无住处涅槃,也是不离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 | admin 2020-06-10 |
|
这个如来藏有许多名称,譬如: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知依、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等等;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阶位,施设不同的名相而已,其实都是指同一个心体如来藏。所以,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八不中道;如果外于如来藏而有八不中道,你就知道那是不如法的。如果有人主张:龙树菩萨的《中论》里一定要有‘如来藏’这三个字存在,才有如来藏存在;没有‘如来藏&rsqu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金刚心就叫做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改名为无垢识。[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名句,世人多不解真义。真正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心。你找到了那个不在色声香味触发中的金刚心,转依了他,依于如来藏离六尘、离见闻觉知作为最后的依归,然后你来生起种种心;这时你把如来藏的运作功德不断地生起,时时刻刻生起这个如来藏心来运作,这样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白净识、阿摩罗识,又叫做异熟识。因为这个识的缘故,能使众生有异熟生、异熟死,所以能有种种的异熟果报。如果没有异熟生,你根本就不会出生,乃至今晨根本就醒不过来;即使你出生了,也无法生活,因为没有如来藏的持身而示现异熟生,你的色身马上就会死掉了,还能生活吗?正因为有异熟生,才能让人可以生老病死,受种种往世所造的善恶业的果报,也因此才能够修学佛法;因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当我们说异熟识的时候,那是代表这个人的第八识心已经没有阿赖耶性了,代表这个人已经是阿罗汉位的声闻人或菩萨。因此当我们说阿赖耶识的时候,意思是:这个阶段的第八识是具足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如果是说异熟识的时候,意思是这个阶段的第八识已经去掉阿赖耶性了,是说这个人的解脱道上的修证,已经到阿罗汉位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念无明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随 | admin 2020-06-08 |
|
烦恼障都是依于阿赖耶识而存在,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断烦恼障的现行,大乘到了八地尽断烦恼障的现行与随眠,第八识这时离开阿赖耶识的名,改名为异熟识;因为已经断了见、思二惑,也就是已经断了事障,而第八识这时候就去掉了阿赖耶识的名,改名为异熟识。因为修断烦恼障后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再有烦恼障的现行,所以就不会再收藏一切会导致重新受生,新造烦恼障的业种,这也就 | admin 2020-06-08 |
|
这时候的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也称为庵摩罗识,不再叫作阿赖耶识,但其实仍是第八识心体,仍是依止第八识本有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而安住。以上所介绍的是想受灭无为。继续介绍第六种:真如无为。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 | admin 2020-06-08 |
|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 admin 2020-06-08 |
|
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生死的思惑种子断了,所以改名为第九识,并不是增加一个识出来。这个第八识,在阿赖耶识的层次时,祂也是可以称为异熟识的,是双具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是双具阿赖耶识与异熟识名的;但是因为阿赖耶性很重,所以从重立名,所以通 | admin 2020-06-08 |
|
开悟明心时所找到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悟后起修,眼见佛性、过牢关后,修除烦恼,断尽一念无明而没有流转生死的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菩萨八地。虽然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但仍有一念无明的习气和法执的异熟种子,仍须继续修行。直到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才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因此 | admin 2020-06-08 |
|
第二、末断尽一念无明的人,还没有到达庵摩罗识、异熟识的境界,而是同时处于庵摩罗识及阿赖耶识涵盖境界。并非一念不生就是庵摩罗识境界。一般人保持一念不生的境界不过三秒钟、五秒钟而已。烦恼少的也不过二十秒、三十秒而已:就算是能够一入定就十天、半个月,那也只是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初禅尚且末得,何况是庵摩罗识的境界呢?必须要断尽一念无明,见思二惑永断无余,才 | admin 2020-06-08 |
|
这时候的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也称为庵摩罗识,不再叫作阿赖耶识,但其实仍是第八识心体,仍是依止第八识本有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而安住。以上所介绍的是想受灭无为。-----《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