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139.供养父母或布施病人,也得无尽福报。140.今生帮众僧洗浴,来生面目端正,众人敬仰。141.今生喜欢赞叹读通经法人,来生音声优雅美妙,令人听到心生欢喜。142.今生喜欢持戒,来生身相端正。143.今生造井供人水,种道树给人遮荫,来生作人王饮食丰足。144.今生喜欢抄写经法布施给人读,来生辩才无碍,学法很容易开悟,诸佛菩萨常保护,常为人中领袖。145.今生喜欢造桥 三摩地

2018-07-22

把父母放在善友前头,是因应世俗法;在佛法中把师长放在最前头,是因为帮你证法的上师是生生世世相关联的,虽说菩萨供养父母只是人伦的根本,但却是菩萨最亲近的报恩田,所以又摆在善友之前。如果在家中对父母恶行恶状、粗言恶口,而说这个人可以当菩萨,世间没有这种事情;就好像克扣父母的供养去外面布施,佛说这是假名布施。孝养父母是人伦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才算是具备修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 三摩地

2018-07-22

把父母放在善友前头,是因应世俗法;在佛法中把师长放在最前头,是因为帮你证法的上师是生生世世相关联的,虽说菩萨供养父母只是人伦的根本,但却是菩萨最亲近的报恩田,所以又摆在善友之前。如果在家中对父母恶行恶状、粗言恶口,而说这个人可以当菩萨,世间没有这种事情;就好像克扣父母的供养去外面布施,佛说这是假名布施。孝养父母是人伦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才算是具备修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增壹阿含经》卷11)《杂宝藏经》中也有这样的譬喻:【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杂宝藏经》卷2)而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甚至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也就是说,父母是报恩田, 三摩地

2018-07-22

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尽一切的能力来报答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十一)另外像《佛说菩萨睒子经》中佛也这样子告诉我们,佛说:【使我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决皆是我父母养育慈恩。从死得生,感动天龙鬼神,父母恩重,孝子所致。今得为佛,并度国人,皆由孝顺之德。佛告阿难:汝广为一切人民说之:‘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戒的第一个条件。佛门中常常有这样的在家:克扣父母的供养而去外面布施,这是假名布施,后面佛会说到。真修布施的人,应当克扣自己的享受来布施,对父母 三摩地

2018-07-22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孝顺父母、不供养父母乃至忤逆父母,所获得的罪报不可思议,乃至有人杀害父母,那是不顺孝道,也是违犯世尊所说的五逆罪之一,死后当堕地狱受极大苦,这就是对父母稍作不善,便获得如是大苦报的道理。 (原标题:佛典故事之孝养父母)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菩萨推卸这个责任,表示他是不孝之人,也不配当菩萨;如果菩萨不孝养父母,不供养父母,乃至杀害父母,将受极大苦难。譬如佛在《杂宝藏经》曾开示:只要对父母所作稍微不善,便获得大苦报,如果对父母稍作供养,得福不可计量。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名叫慈童女,其父早丧,钱财耗尽,因此帮人做苦力,以此苦力换得每日工资二钱,回家奉养老母,后来日得四 三摩地

2018-07-22

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杂宝藏经》卷二)就是说,孝养父母所得的福德,与供养一切天神、一切僧宝,乃至供养佛所得的福德相同,完全没有差别。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有人能殷勤礼拜供养父母,礼拜供养师长、和上及有道德的人,并能以谦卑的心,先意问讯;口有所说一定是柔软语,绝无粗言恶语;能这样做的人,他就是懂得十善业道的方便法,他的善业道根本成就,方便也已成就了。如果这样做了以后,也能忆念自己所做的善业而不忘失,对于一一善业都能欢喜不悔,这就是“作成就”,作成就是善业道的成已。佛法不是常常讲要三轮体空 三摩地

2018-07-22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4)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 三摩地

2018-07-22

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蓍,是名根本。善男子!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是十业道,三法围绕:所谓无贪恚痴、有贪嗔痴。是十业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讲记:佛的意思是希望 三摩地

2018-07-22

经上说光布施给畜牲就可得百倍报,何况是供养父母?父母是恩德田,所以孝顺能增加我们的福报。但不布施得财因,也不怎么孝顺父母,却在枝微末节处用功,结果发财了没有?我想就算发财,也是借发财金的庙宇及卖风水用品的人发财。或许有人会说,有人真的有效,但我想那应该是:本来他赚钱的因缘刚好就到。因为我不相信,无因会有果。举例来讲,有人捶了石头一百下,才把石头捶破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当然是拿了钱往外去行善,但是有人把本来供养父母的钱财删减甚至取消了,拿去外面大道场为自己做面子,心想:我有能力每个月供养许多钱。譬如每月供养师父一万元。这其实是向父母克扣了月银来布施的,这是愚痴人!因为父母是首先应该要报恩的人,当你报恩时,不但报了他们抚养你的恩德,同时也已种了福田,来世福德无量。佛特地指出:父母也是福田的一种,所以称为报恩田。 三摩地

2018-07-22

得了财物以后,使用时应当合理:多少供养父母。并衡量:多少比例来利乐众生、多少比例护持三宝、多少比例做某些事,都应该合理。有人做事不合理:只有一千万元,不考虑未来,只顾今天,所以买个房子用掉八百万,再去买一辆两百万的车子来开,生活的所需……等等都不考虑,这就是不合理。虽然今天有钱了,但是应该先积蓄生息,但他却不积蓄,全部把它用来享受。更不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6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