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见道明心是打开成佛之道之大门,必须精进求证成佛之道,诸经论依唯识五位而作分别,唯识五位略述于下: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 三摩地

2018-07-21

受持五戒、八戒斋,修行诸戒学,不造五逆者,中品上生花开后,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上至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者,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之日夜)花开后,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小劫后得证初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者,上品中生者一夜花开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见佛),因前宿习,普闻众声,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大乘法的实证,一定先要有大福德,行法也是有次第性的,要按部就班的来,所以菩萨到涅槃彼岸的修行,得要从布施开始,然后才次第有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 (原标题:“到彼岸”真实义)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智与涅盘不同,方才所说四种涅盘都是所显得,都是本来俱有的;我们只是把烦恼障所知障消除,它才显现出来,而它的涅盘性是本来就有的,只是修行以后显现出来,不是修行后把它变出来、生出来。然而般若智慧是所生得,是由于经过修行般若智慧而一点一滴开始出现,是修行之后才出生、才有的,所以般若乃至佛地的四种智慧都是所生得--以前没有,悟了才有,成佛以后才具足,所以 三摩地

2018-07-21

师父这么讲,徒弟可想而知,而义云高号称是八大修行人之一;稍后还会讲几位八大修行人的事情。以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而不是以菩萨的人无我、以菩萨所亲证真如的无我性现观蕴处界的无我,这是般若的第二种邪见。三、凡是讲缘起性空、二乘法或二乘之无常空,都必须依般若所说之如来藏空性来说,不然必会堕于断灭论中,将会同于外道断见论、无因论;所以般若慧必定要以法界实相的 三摩地

2018-07-21

一、明心就是跨入内门修行:五祖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个本心是指什么?能找到吗?要是能找到就不会诽谤萧平实弘扬大乘如来藏,我们有些法师找到这个真心的人,都讲萧平实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他们只要萧平实的法宝(因为里面的正知正见指导佛应该怎么样有次第的修道才不会浪费时间)。六祖惠能大师悟道的时候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三摩地

2018-07-21

】天童正觉禅师之后,第二代虽受大慧指派一人住持天童山,但终无法助益大众悟入;后来改由克勤大师派人住持,而以勤大师之禅法修行方得悟入,而克勤与虎丘、大慧皆许天童绍继天童山法脉,继续住持天童道场,并不收为己徒(但是天童山后人凡是亲得者,皆主动绍继勤大师、虎丘绍隆法脉)。由是故知默照禅之行法,欲悟极难,非是大慧空口故谤之言也!乃竟有近代禅人欲效天童正觉禅 三摩地

2018-07-21

】天童正觉禅师之后,第二代虽受大慧指派一人住持天童山,但终无法助益大众悟入;后来改由克勤大师派人住持,而以勤大师之禅法修行方得悟入,而克勤与虎丘、大慧皆许天童绍继天童山法脉,继续住持天童道场,并不收为己徒(但是天童山后人凡是亲得者,皆主动绍继勤大师、虎丘绍隆法脉)。由是故知默照禅之行法,欲悟极难,非是大慧空口故谤之言也!乃竟有近代禅人欲效天童正觉禅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平实导师《悟前与悟后》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证果(原标题:菩萨二果——斯陀含)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到佛果,其间所历过程阶位;通常以位或心称之,如十信位(称十信心)、十回向位(称十回向心)等,均为菩萨阶位之名称。然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称,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改变!所谓四十 三摩地

2018-07-21

后记:另有一段典故,世亲菩萨在阿踰陀国时,曾经与三弟师子觉等二、三同修相约道︰当代的修行者,都想亲见慈氏(弥勒菩萨),以后看我们之中,若哪一个人先行舍寿,实现了宿愿,能得见圣弥勒菩萨,就应当回来告知人,让别人能知道他已经到了兜率内院。其后,三弟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消息;跟著,世亲菩萨在阿踰陀国于八十岁时入灭,经过六个月,亦未见通报。有些人开始怀 三摩地

2018-07-21

别教的菩萨悟后,要经过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这三贤位的修行之后,然后永伏思惑,离开了异生性,也就是离开了大乘的异生性。因为大乘的见道位它很宽广,它是从七住的菩萨实证如来藏之后一直到入初地这个三贤位的过程,统统都叫作见道。可是这见道中有种种的岐路,因为他所要伏除的种种的建立见或诽谤见非常的多;如果建立见跟诽谤见没有真正把它去除掉的话,就会落入了异生性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继续说明十行位的修行法道。十行位又叫作十长养,十长养是佛世尊为我们所建立的十个层次,要让我们去长养菩萨应该具有的圣性,让我们能早日具足菩萨种性。因此,这十行位所要作的,就是努力去发起圣性。而发起圣性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把我执加以降伏,把习种性位中一些不好的习气加以修除,这就叫作长养圣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尊对十行位修道的开示。《楞严经》卷八云: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我们要讲三贤位的修行,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进入初地这几个字绝不是说著好听的,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功德,不可能凭空就完成。我们会举出一些现成的例子来说明三贤位的修行,因为这一些是我们会里近来发生的现成例子,也跟大家的佛道次第观念息息相关。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 三摩地

2018-07-21

由上面所说明的,已经发起菩萨性的菩萨的特质,我们应该要谨记在心,并且作为修学的典范,要时时把发起菩萨性,当作是菩萨修行最为首要的目标;因为如果已经发起了菩萨性,在往后的修行的道路上,必定是平坦大道。不然的话,很容易就会被邪魔外道所,而走向堕落到三恶道的歧路去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0集菩萨修行以发起菩萨性为首要》陆正元老师(原标题:具足发 三摩地

2018-07-21

十行位最主要的修行就是在长养圣性,把自己的那一些习性给修除掉,让那些习性不会再现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种性的修证圆成;因为你想要入初地,而初地是一切烦恼障都不现行;烦恼障现前是地前的事,地后就是开始渐除习气种子。所以才说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所以初地满心是可以取证慧解脱的,只是他故意不去断尽思惑而已,这样才叫作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这一些不好的习性除掉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断瞋也是一样,瞋恚心断的人,因为过去有个习气在,所以他很用心修行,到了菩萨三果,断了瞋恚心,人家怎么辱骂他都没关系,不会生气。可是如果遇到的是一个他从小就住在一起,吵架抬扛一直到现在50岁了,还是继续这个习惯的人,两个人一见面还是继续抬摃,讲话还是会大声,对别人就不会。为什么?因为他的种识里面,直接的就会对他发起抬摃的反应,那就是余习—&md 三摩地

2018-07-21

道种性的修行之一就是要广集入地所需的无量福德,但是广集福德的方式却得要心心念念回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作,要回向众生成就佛道的一切愿行,也就得要有修道性的建立;菩萨修道性就是要破邪显正,但是破邪显正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作用乃是要以悲心为基准,念念回向救护众生,所以叫做十回向,是从初回向位将一切身口意行都回向救护众生远 三摩地

2018-07-21

道种性的修行之一就是要广集入地所需的无量福德,但是广集福德的方式却得要心心念念迴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作,要迴向众生成就佛道的一切愿行,也就得要有修道性的建立;菩萨修道性就是要破邪显正,但是破邪显正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作用乃是要以悲心为基准,念念迴向救护众生,所以叫做十迴向,是从初迴向位将一切身口意行都迴向救护众生远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