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有位佛门的上人,她在《心灵十境》里面,她这样说: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 三摩地

2018-07-21

到了三地满心后,他可以取证俱解脱果而不取证,因为凡是菩萨有四禅八定时,他只要见道,就可以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可是他不要;三地菩萨要修学四禅八定,加修四无量心、五神通,修学满足,这时由于他在很早以前,一个无量数劫前(七住位)他就已经证得断我见、断见惑的功德了,他这时有能力可以取证无余依涅盘,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可是他不要,因为志不在此;为什么呢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一节也同样谈到,别教的菩萨悟后,要经过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这三贤位的修行之后,然后永伏思惑,离开了异生性,也就是离开了大乘的异生性。因为大乘的见道位它很宽广,它是从七住的菩萨实证如来藏之后一直到入初地这个三贤位的过程,统统都叫作见道。可是这见道中有种种的岐路,因为他所要伏除的种种的建立见或诽谤见非常的多;如果建立见跟诽谤见没有真正把它去除掉的话 三摩地

2018-07-21

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故产生了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以通晓华语故,重点地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主要是译传了定、慧的法门。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 三摩地

2018-07-21

】又造《大智度论》,开示修行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以及先世的罪业。其余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却不能除瞋恨。有的能除瞋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瞋恨。有的虽能同时除去贪瞋痴三毒,却不能除掉过去世的罪业。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以及先世罪业。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够度脱众生。如果有菩萨想要救度众生,的三昧 三摩地

2018-07-21

【此论之作,以佛入灭六百年中,小乘之人不信唯心,心外取法,多起诤论,外道邪执,破坏正法,故论主兴悲,特造此论,故云:为欲除疑、舍邪执故;以疑与信反,今信此心,则疑自除矣!】修行之要当依止如来藏心,先断我见,我见先断,疑见及戒禁取见亦自断矣!佛法的修证得要离开能取所取二取,才是真实的法界实相境界。可是没有一个有情的七转识是可以无取的,“如果想要 三摩地

2018-07-21

⑨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纔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⑩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入涅盘,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修行断了三缚结的缘故,可称之为菩萨初果乃至于菩萨二果,但是不能够判为菩萨初地。因为菩萨初果所得的解脱智慧境界虽然和菩萨初地一样,但是戒定直往菩萨初地所具备的四禅功夫,以及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和菩萨大乘照明三昧,以及其他的很多种功德,菩萨初果都还没有具足。戒慧直往菩萨初地所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大乘照明三昧、永伏思惑而不现行如阿罗汉,明心初果菩 三摩地

2018-07-21

又精进于禅定波罗蜜多进修,能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完全融合无二,亦能将三地所修禅定、神通等法转胜,方能于等持位(修行者于修定时,系心一缘,令意识定于一境,引发禅定正受现前)中,现观自己所化现极多的化身,皆是自心如来藏阿赖耶识秉承意根末那之命所变化者,成就变化所成现观(现观极多化身,皆是自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变化所成,非是末那所能变化),便满五地心。成就五地满 三摩地

2018-07-21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56集佛菩提道之阶段差别(六)>正圜老师(原标题:十地的修行(简介)) 三摩地

2018-07-21

释尊修行直至三大祇劫满已,成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方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真如;而犹待随后旭日出前之目睹东方明星,眼见佛性时,方使前五识顿生成所作智,而名成佛。“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功行圆满,上品转识成智——第六识起上品妙观 admin

2018-07-21

另外一个众生居住的环境,是为色界的二十八个天界,那里是只有已经断除欲界爱乐的修行人,特别是指已断男女二性淫欲之念的人,才能够去出生居住的环境。这一类的众生,他们完全是靠修习禅定,来维持色身的存在;在物质环境上,他们能够享受众多的欲乐喜乐;然而,对于死亡与久住这两个境界,他们也无法加以操控、不能随心所欲自己作主的,当死亡来临时,绝大多数的他们也是要再 admin

2018-07-21

那时假使还自称是证果的人,那就是大妄语!你想:有人愿意在修行成功以后成为断灭空吗?我跟诸位报告:连断见外道都不愿意成为断灭空。他们嘴里说断灭、无后有,实际上他们还是很喜欢下一辈子自己继续存在──深心中是期待自己还会往生到下一世去的。所以,如果是六识论者,在二乘法中也无法修出成绩来,连断我见都不可能;当他们想要断我见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入涅槃时将会成 admin

2018-07-21

有这样次第的修行,从庄严地—也就是庄严佛菩提,从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在在处处所修的诸法都胜过声闻缘觉,所以如来叫作无上尊。我们如果能够了知成佛的次第、内涵,与所修证的解脱内容以及佛菩提的境界相,念佛时一定会使戒行清净,就能够速证解脱果,所以应当念佛。佛陀的第二个名号是如来。如来世尊修空三昧 三摩地

2018-07-21

从我们刚才讲三地满心以后的菩萨就具有了正知出胎的能力之后,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诸佛之所以要示现如同人类的婴孩一样,其实就是要告诉世间的人们,适当地唤醒人们的同理心,让大家感受到佛陀其实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开始学习、开始修行,然后开始成道以至于成佛的。有了这样的同理心,才会让大家更愿意去跟随佛陀修行。这个是佛陀的方便示现。以上就是我们 三摩地

2018-07-21

人天应供的简称就称为应供,是说佛陀无量修行已经成就,福慧具足,能够饶益教化一切有情;所以应受天上人间以种种的香、花、璎珞等等最上的物品来供养,因此称为应供。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如来这样的修行而获得了解脱智慧与佛菩提智慧,而且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的时候,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都是前后如一,而只是当中内容深浅有异;但是并没有自相冲突、自相矛盾,永远都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形发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从诸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诸佛都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 三摩地

2018-07-21

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教化众生,令其修行布施持戒等一切善法,所以得到毛上靡相。(身毛身毛之头右旋,平顺)为菩萨时。至心听法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脱离生死种种害处的缘故,能够至诚听闻,解说佛法。所以得到鹿王腨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在行菩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一位第二帝释,大概是因为修行过程中没有遭受过恶缘,而直接担任这个位子吧!讲到这里,第二帝释他的恶因就成熟了,罪业已成就,生身直接堕入地狱;此时在旁的天人、龙、鬼大家都拍手叫好。后来得到了别国国王的相助,事情终于的解决了。当时的国王就是世尊,王后是耶输陀罗,王子是罗睺罗,那一位第二帝释天呢,则是提婆达多;至于出手相助的他国国王,就是弥勒菩萨。这就是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