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三摩地

2018-07-21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 三摩地

2018-07-21

第四种人如同教中专门行善而求生天堂的们,他们如果一开始就接触到佛教而信受了,就会修学天乘的善法,在持五戒以外,更进一步修行十善业道,心中回向来世生于欲界天中,但是却不可能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自了汉,第二种是缘觉种姓的自了汉,第三种人则是可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种姓。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 三摩地

2018-07-21

关于修行十信位的时间,《璎珞经》谓,修此十信,经一劫乃至三劫,可至初住位;《仁王经》云,十千劫中行正道,其进退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不定;《起信论》则谓,经一万劫修此十信,可得成就。(原标题:关于修行十信位的时间) 三摩地

2018-07-21

别教菩萨的修行位。<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大正第二十四卷第一○一一页)所说五十二位中,第一位至第十位的位阶。谓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心、舍心、愿心十种。亦称十信心或十心。<法华玄义>第四卷下,明示七位为:总明菩萨位者,即约三经。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大正第三十三卷第 三摩地

2018-07-21

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我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关,因此我们今天的课程先从上品上生来说。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三摩地

2018-07-21

 (二)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禅 三摩地

2018-07-21

」又云:「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又云:「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入楞伽经卷七):「大慧!我依此义、依胜鬘夫人、依余菩萨摩诃萨深智慧者,说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种识生,名转灭相。」四,再引四阿含中的《央掘魔罗经》如下:《央掘魔罗经》中世尊说:「我说道者,说何等 三摩地

2018-07-21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界长久以来都流传著一个错误的知见,就是修行人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之中,总以为无余涅槃当中有一个清净无染的境界相可以让觉知心安住其中。他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的知见,所以就想要把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当中,以为这样觉知心就可以安住在无余涅槃当中;但是他并不知道说:其实无余涅槃境界根本就没有任何境界,祂是无境界的境界,也就是把五阴 三摩地

2018-07-21

古之修行,亦只以自所证入时中,照了截断尘劳,教活卓卓地,悠久三二十年纯熟,超出生死不为难。着力在行处,不只空高谈说之而已。(《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 三摩地

2018-07-21

)得道共定和道共戒的修行人,才可以说是具备证悟的解脱功德受用。若无道共定和道共戒所生的功德受用,所谓的「悟」,充其量不过是知识上的理解,身口意仍然有严重的漏失,无法与道相应,心态与凡夫相差无几,若逢恶缘,往往退失。证悟的深浅,除了观行功夫以外,就是靠前世的因缘;悟得深、悟得真的人,必定是经过多劫熏修而来,不是短时间所能强求而致的。此世曾在本会被印证 三摩地

2018-07-21

又意识既然于闷绝前才是有现行的,在闷绝位中都不现行,直到闷绝后重新现行而苏醒过来,才有意识觉知心的存在,这就表示意识有生、有灭;这也表示意识心对于闷绝的境界是有出也有入的;有入有出的意识心当然是生灭法,这是老修行人中众所认知的事,世俗人及医师们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身为佛教法师,应该是比世人及医师都更能了知此事实,慧广及证严二人却完全不知道,有失法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现行,以思辩分析而断其一二,以是如此,何须张扬,以为开悟!真正开悟,一念相应,才能肯定无疑,才能发起受用!如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三摩地

2018-07-21

法不在名字,法在其理,所以像是这样自然准备过这一生的人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可以修学的了,因为自然就是道,任何的造作,当然就是多余的,任何再来继续往地上菩萨修行,这是这些自然外道无法相信的,因为他会认为佛陀所说的就是这个,这个对世界无所求的心,对这世界平等看待的心,对这世界无所执着的心,这样的心不着世间相,当然就是无相,这就是佛陀的真意;所以这样的人 三摩地

2018-07-21

(三)悟后修习禅定悟后修学禅定是正修行。悟后起修,欲达初地,需发起初禅。若悟后探究定学,不需读很多典籍,只需阅读智者大师所著《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即可。这一世悟了,来世若无宿命通,因为隔阴之迷,而忘失这一世所悟的见地,故来世仍需参禅方能开悟,但要较往世没有悟过的人要容易得多。五、已悟者切勿明说宗门密义有“大师”谓“说自己已经开 三摩地

2018-07-21

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对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于烦恼当中。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人执着六识,修行人执着意根;可是你说他执着意根,他偏不信:“我哪有执着意根?若没有六识,要执着什么意根?”其实是由意根把前六识据为己有而认为实有不坏,所以他断不了我见,更断不了我执,因此就得要永远轮回生死,这就是“我”不能离。终于有一天这个我自己否定了、自杀成功了,怎么自杀呢?去作观行:哪个是眼识,哪个是耳识,乃至哪个是意识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