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而,坦特罗佛教行者却专注在色身上,观想将身中的中脉打通,并观想将身中的五蕴种种障碍断除了,就成为“报身佛”;不仅烦恼俱在,没有断除任何烦恼,而且堕在意识境界,我见根本没有断;既然我见未断,连声闻初果也无,怎么有可能成为报身佛呢?所以说,坦特罗佛教行者宣称修炼拙火可以成就报身佛,那是误导众生的说法!又宗喀巴在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菩提,斯为第一。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闻菩萨藏如闻而观不能入定。而不能起出世间智。但修少分功德智慧庄严之相。依彼少分智慧庄严。为薄未来烦恼作愿。是菩萨愿波罗蜜。愿未来世诸烦恼薄。能成精进波罗蜜。是故我说愿波罗蜜。与毗梨耶波罗蜜为伴。观世自在。菩萨亲近善知识故听闻。如实思惟而能随顺。如实修行转彼薄心增长善力。于彼真如法界之中得增上力。是菩萨力波罗蜜得内心定。是故我说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非不入定能思惟也。或说一法若人修习能净众生灭除一切忧愁苦恼。逮得正法所谓念佛三昧。或复说言修无常想是名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无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说空寂阿兰若处独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为人演法是名为道。若闻法已疑网即断。疑网断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难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则度生死大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入无想定,入所谓的非想非非想天的这个无想定就不是这样子,因为他还有想知不灭,因为事实上他只是进入定境,距离寂灭的舍寿要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他还差得很远,因为他的想知不灭,虽然他也息脉俱断,他也好像犹如死人,可是他事实上还想知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碰触他的身体,或是用个东西去刺他,他就马上会出定的,为什么?因为代表说他还执著他的生命,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打坐进入定中能知能见之心。(9).打坐入定时不闻外声、不见外境之灵知心。(10).打坐入定后无见闻觉知之心。(11).证得神足通,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上诸心皆常见外道之常,其实非常。)(16).没有如来藏真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祂入定了吗?没有!祂也没有入定。祂从来不入定,也从来不出定,祂不出也不入,这才是真正的法界大定。譬如你来讲堂听佛法,说:我今天听了好欢喜,我听懂这个法了,我把它记住了。这是因为你有了胜解,有了胜解就会记住,记住就是念心所,念就是忆持不忘、念持不忘。可是你如果问阿赖耶识说:今天去讲堂听课,你有没有听见什么?祂不会跟你讲说:我没有听见。祂不会,祂连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智之人,当速远离一念不生、离念灵知境界,依大慧看话头之方法参之,久后始有悟缘也!彼时岂不畅快平生?本章总结:欲求明心之人,应以看话头之禅法修之为佳,默照禅之行法极易落入定境中,难脱离念灵知意识境界,实难明心;明心之理,实以看话头之禅法而在行住坐卧之中参究最为易悟;是故平实此世虽在静坐中悟入,其实只是舍弃此世误我之师所说邪见,经由体究而发起往世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欝头蓝弗回到树林,因为这些鱼虾、这些鳖、这些水族溅水声的干扰,他没有办法入定;又因为树林里面这些鸟族、这些昆虫,飞虫振翅,展翅高翔,乃至鸟啼声、鸟叫声,这些的干扰,让他很难一下子之间,又回复自己所证得的非想非非想定;因为这个因素,因为他的修行,不是真实的断除身见、我见。他没有真实的认知,依于四念处而认知了,色身不净非我,这个意识不净虚妄非我;他依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他入定了吗?对不起!你有时候会入定,他从来没有入定;你有时候会出定,他却从来都没有出定,他不出定也不入定,这才是眞正的法界大定。譬如你来正觉讲堂,你说:“我今天听了好欢喜,我听懂这个法了,所以我记住这个法了。”这是因为你有了胜解,有胜解就会记住,记住就是“念”心所,“念”就是忆持不忘,念持不念。可是你如果问阿赖耶识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i、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j、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打坐进入定中能知能见之心。(9).打坐入定时不闻外声、不见外境之灵知心。(10).打坐入定后无见闻觉知之心。(11).证得神足通,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上诸心皆常见外道之常,其实非常。)(16).没有如来藏真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6、入定的能看的心不是真心有人就主张说:入定的时候那一个能看的心就是真心。可是那个心也不是,因为那个心还是不离觉观境界。7、无所不在的能量不是真心有的人说:虚空中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能量或者殊胜的体性,那是真心。但是那也不对,那是胜论外道的说法,是凭空想象而建立的,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和唯识经典中,早已破斥过了。8、永远不变异的心不是真心有的人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说,如果说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才是开悟的境界,佛在说法的时候,觉知心仍然念念相续,是不是佛在说法的时候并没有处于开悟的状态?显然不可能!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说:打坐打到一念不生,或者是在动中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他其实只是落入定境,并不是开悟的境界。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说,为什么会把一念不生当成是开悟的境界?为什么会有这样子一个错误的知见?第一个原因就是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禅定修证,必有入定出定境界分段,必有境界起灭之时;亦如神通,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世人苦乐舍受,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吾人五阴,必有生时死时分段,必有生与灭时﹔如是,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必于如是境界分段之六尘中运为,意识自身必有生与灭时。若离境界分段之六尘万法,意识即无所能为、即不能存在,是故意识不能住于涅盘本际,涅盘非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常听人说:「某人学佛学得很好,打坐功夫很了得,能常入定很久。」〔编注:现代人不能断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贪,连初禅都不能证得,往往所说的入定,最多不过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不能说是四禅八定的实证,四禅八定的实证是以断除欲界贪而实证初禅,乃至实证初禅以上至四空定而称之。〕但是打坐入定真能出离三界生死苦海吗?以前佛住世的时代,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很多,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将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短暂之离念灵知心,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将入定以后一念不生的境界等误作是常住不灭的第八识心。如是正落入我见之中,如何能够开悟觅得如来藏!(五)掌握参禅的知见1、了解真心、妄心的体性禅宗所悟的是心,然心有真心、妄心之分,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二载,地藏菩萨云: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罗汉灭掉自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人间是有所得的,每天中午搭衣持钵去乞食,是有所得;吃了饭有所得,入了定有所得,入定了还是有我,所以他要灭掉这个我。他认为什么才是真的无所得呢?把我灭尽了才是真的无所得。所以他决定在舍寿时要把我灭掉,这就是他的断攀缘的方法,都是以世俗法蕴处界的无常作为观行内容。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断攀缘是不断攀缘而断攀缘,因为有一个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一天傍晚时分,无著菩萨正为学生讲授入定之法。灯光忽然黯淡,空中大放光明。此时有一天人,自虚空中冉冉而降,即进庭阶,礼敬无著菩萨。无著菩萨立刻认出是世亲,便问道︰你为何这么晚才来?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世亲答道︰我自从在此舍寿之后,上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在众莲花中出生。莲花才开,弥勒便称赞著说︰‘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我于是恭敬礼拜旋绕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国王到处的奔走,想要拯救王后与王子,看到了王后、王子即将被斩首,国王忏悔说:这都是过去我造作恶业,才会有这样的果报啊!此时国王静下心来入定,就知道了,原来一切都是这一位第二帝释天帝所为。此时,虚空之中就传来了声音:为什么不杀了这一位帝释呢?国王就回答:不可!我听说帝释天一向是普济众生,心性光明,仁爱之心超过慈母,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莫不蒙他的护佑。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