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究其实,都是众生不能正确认识一真法界──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故而妄取分别,将生灭缘起的离念灵知意识心认作真实不坏心,所以集积了未来出生种种五阴身的无明烦恼种子,因此世世头出头没,于三界六道永远无法出离。如来藏具足成就世、出世间法的圆成实性,也含摄了七识心王相应的世间法缘起自性及妄想自性,因此才得以依如来藏心而建立三世因果及生死流转相,如此就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我们要谈三界六道呢?因为三界六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所生活的世界的面貌。我们要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自己在法界里面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我应该要如何做,我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来前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系,我们有做一个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系表:阿赖耶识 如来藏 ---阿赖耶识-如来藏---三界六道境业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道主要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天道世界各种宗教,几乎无不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引子,从地藏经所附的觉林菩萨偈开始引出三界六道的根源一切唯心造,而此心所指为何呢?当知此心即是如来藏涅槃妙心。 引子------觉林菩萨偈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当时的这些沙门、婆罗门,有四禅八定五神通,他们就去观察阿罗汉命终之后,是不是在三界六道出现?结果他们观察之后发现,阿罗汉命终之后,确实在三界找不到!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释迦牟尼佛所授记的阿罗汉命终之后,确实让外道沙门、婆罗门,不能在三界中发现那位阿罗汉。因为这样的事实,当时的沙门、婆罗门,对于释迦牟尼佛都完全信服,都相信释迦牟尼佛,确实可以让众生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诸趣身,即六道等趣之身也。)〔三十九参〕,善财承教,至岚毗尼园,参妙德神。为说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能以一念为诸劫藏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释迦瞿波女。(梵语岚毗尼,华言乐胜圆光。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瞿波,华言女。)〔四十参〕,善财承教,至迦毗罗城,参释迦瞿波女。为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在六道里面,没有其他道的众生,比鬼更有贪求希望的心的。婆沙论里面说,鬼很心虚胆怯,怖畏甚多事物。饿鬼也叫做希求鬼。因为他们经常向人乞求饮食,用以活命。三、鬼神所住的地方婆沙论说,饿鬼住在两个地方,一个正,一个边。第一、正住的地方,说起来也不一定。该论说阎浮提(即人类所谓的地球)五百由旬(一由旬有说四十里,有说三十里)的下面,是饿鬼住的地方,由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苦谛,是三界六道的苦报。亦即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由业烦恼的势力所起;因此,世间即是受苦之处,俱是苦性,故名苦谛。所谓的苦圣谛,是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就是五阴炽盛苦,即是所谓的八苦,这是众生轮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兹分述如下:一为生苦略有二义:一者生为众苦所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总共有三个会让您继续轮转于欲界六道中的结,已经被您自己解开了!这就是断三缚结的人,就是初果人。为众生辛苦的工作,或努力修苦行都很好,但是同时要懂得“如何断我见?”这样才是正确的基础佛法修行。这就是说,你已经能够分辨什么人施设给你的戒律是正确的;也知道什么人施设给你的戒律跟解脱道无关,知道那些戒禁都是错误的,依照他的戒法努力去修苦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众生,一世生为人,下一世出生于天界,然后在善业福报享用完后,只剩下恶业果报,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为饿鬼,然后在饿鬼报尽后,再下一世上升出生为畜生,畜生报尽后,然后才有机会上升投胎当人,当人时,如果造了恶业,又下地狱去,如此反复地循环不已,形成了所谓的:众生六道轮回、反复不停,无有出期的现象。佛,则是永远出离三界的存在,永远不受苦恼,永远常、乐,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说此心于三界六道一切法中皆是无所着心,说此心即是涅槃实相,说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就无一切法。所以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俱灭,就没有一切法可说,只有如来存。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亦復如是,都是依这个实相心而有。所以说此识住于涅槃位的时候,「无无明乃至亦无无明尽」,甚至说「设若有法过于涅槃,亦復如梦似幻。」一切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量世以来,我们轮回六道,互为父女夫妻。偏偏离得越近的人,总是相互伤害最深的人。今生能相遇、能成为这世上最亲密的关系,总是过去生深厚的缘分;有些是来要债的,有些是来报恩的,是要债是报恩,也许很难准确清晰的界定,因为人与人的相处,往往恩德与亏负交织,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不好。不论你和你最亲近的人(最恨的人也是最亲的人,因为都在离心最近最深的位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无限慈悲,不忍看到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尽无量苦,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宣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告诉人们产生苦的原因和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m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时候的他,就可以用这样的智慧,随处、随缘、随愿来建立六道中的五蕴身,因为这些五蕴身都只是真心如来藏幻化而得的,这些都是无我、无所得的法;所以也没有欢喜或厌恶的我可说,这时候就能够一心放下所有的执着,到达绝对真实平常的大安隐处。也就是说,连一点点烦恼也都没有了,这时候只需要随处轻安地过日子就好了,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放下。最后,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我是五蕴你的,是三界内每一个认五蕴为我的无明众生的;因为有我,所以才会有苦,才会有为这个假我而造作的种种善恶业,也便有了无量劫以来于三界六道轮回无尽的生死沉沦;只有通过佛法无我智慧的修学而实证了无我的道理,你才能解脱于轮回和一切苦的束缚。也只有你真正懂得并实证了无我的道理,你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无我的道理,进而让他们也解脱于一切因我而生的苦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能被烦恼无明所遮障的心,佛法中称之为妄心,也就是你的见闻觉知心和你处处做主的意根(类似心理学界有关潜意识心的描述),你的见闻觉知心为你精细的分别筹谋,你的意根时时刻刻想要在三界保有存在感,所以执着的带着真正的你轮回六道,苦乐更迭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你所要守护的自己,所渴求被人认同、被人爱的自己。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你无常虚妄,无常所以苦,无常所以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也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他们自己的命运还不能主宰呢!至于“赏罚”问题,是世间法的概念,佛法中则是通过更深刻的观念——因缘果报——来解释世间的一切。行善得福,作恶遭罪,这是永恒的因果规律,并没有一个所谓主宰一切的神明或想象中的造物主可以在冥冥之中执掌着每一个人的“赏罚”。而如果人们把一切因果都仅仅看成是&ldquo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无限慈悲,不忍看到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尽无量苦,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宣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告诉人们产生苦的原因和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m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世界悉檀:佛为众生宣说世界之成住坏空、五蕴之生住异灭、三界六道有情生死流转及不得解脱之因、众生五蕴运作与差别,乃至语言文字、社会制度等等,皆有所由,乃是众缘而起,因缘假合之法,凡此种种皆属世界悉檀。二、对治悉檀:众生欲求出离三界,但是困于种种烦恼所缠,无法出离;「大医王」佛陀乃施设各种善巧方便,应病予药,令众生能对治烦恼障难,因此离障解缚而证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否则何以地藏王菩萨不舍悲心,于六道中化现无边身,于地狱中出现,为示一切众生法乐呢?因此对于「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要告诉他这是地狱无间重罪,这即使是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因此要一说再说,怕如是的地狱恶罪,会泯灭其善根;而地狱重罪不是因为不去讲,就会消失,哪里有这种道理!即使世间人都不说,也不去暗示提醒,「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还是一样到地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