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先生就说:如是!如是!我们的身体里面装的是三十六种不净之物,有什么可以贪爱的呢!从这个历史故事当中我们知道,初果人断我见之后,再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能够淡薄欲界爱(或降伏欲界爱),就成为二果斯陀含人;能够断除欲界爱,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人。所以从初果到三果的过程当中,是减少的法而不是增加的法,是欲界爱的贪着越来越淡薄的法,不是越来越深重的法。这就好像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笔者想到:为何时下的们外衣下就没了灵魂呢?为何大多都过不了这道坎?看来,甘地长期与裸女同睡能做到坐怀不乱,很值得一探究竟!最近,笔者看过英国历史学家亚当斯(JadAdamas)的《甘地,赤裸裸的雄心》这本书,披露了印度精神领袖甘地的私生活。该书称这位以坚守贞洁而闻名的印度圣雄与裸女同睡、同浴,进行怪诞的禁欲试验。甘地为了禁欲采取了非常特别的方法,经常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三界中存在,而得到乐趣,就是他认为的娱乐,那他的娱乐是什么样的味道?这个你就真的不用去体会啦,你不用去品尝啦,你无始以来就已经都受用过了,这五尘的种种味道,男女的种种乐趣,你过去生的意识都已经受用过了,你轮迴的历史上都已经俱足如是的贪染,因此现在你要开始能够出入诸法,这辈子的意识心要开始学习、继续熏习如何走向自在,学习转一切诸法,而不是像是过去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在临终﹐好景莫流连﹐烦恼莫关心﹐痛苦莫理睬﹐得失全放下﹐只提起那历历孤明的一个正念﹐一个佛号﹐一个对极乐净土的向往﹐这才是生死暗夜中引我们出述津的不灭明灯啊﹗得意时告诉自己﹐我行将就木﹗失意﹑痛苦﹑恼烦等等现前时﹐亦告诉自己﹐我这口气马上要断了﹔放下一切﹐为自己准备上路要紧﹗历史上有个伊庵权禅师﹐他用功很精进﹐心心在道﹐在大众中从不共人闲话。他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两千多年来,佛法曾经分出了无数的宗派,有的现在还在,有的盛极一时,但是现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继承佛陀最早阿含时期教法的宗派,目前主要是存在于南传佛法,也就是锡兰、泰国、缅甸,还有中南半岛的这一些上座部的佛法。他们自认为自己代表了印度时期的上座佛法,也就是佛陀在阿含时期依于《阿含经》为主要的教法,也就是二乘的佛法。北传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历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五、断疑的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这一段话的时代背景,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候群雄四起,天下混乱!那这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来指的是君王治理国家所面对的局势,所以才会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现在也被引用来作个人的修为,乃至是经世创业上的情况。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生于忧患,所以就有人问说:是不是可以既生于安乐,然后又可以死于安乐呢?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历史渊源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该经虽只有八百字,但历史上注疏就有六十多种,可见流通之广、地位之重。目连救母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突然想起生身的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里就是地狱。在地狱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的关系。所以修任何的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修福而没有发善愿,就会造成业障。所以不论是在是修任何福报之前、中、后,都可以发愿。又,发善愿,要发大愿。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两千多年来,佛法曾经分出了无数的宗派,有的现在还在,有的盛极一时,但是现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继承佛陀最早阿含时期教法的宗派,目前主要是存在于南传佛法,也就是锡兰、泰国、缅甸,还有中南半岛的这一些上座部的佛法。他们自认为自己代表了印度时期的上座佛法,也就是佛陀在阿含时期依于《阿含经》为主要的教法,也就是二乘的佛法。北传佛 | admin 2018-07-22 |
![]() |
然而,“如来藏法”之法脉在像法时期是如何传承赓续呢?历史记载,世纪初,北印度有一位长老,称为“胁尊者”(梵语:波栗湿缚Parsva,又作波奢,意译“胁”。即号为“胁比丘”。而后世人则尊称为:禅宗西天第十祖),已证得阿罗汉果。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道乱兴、魔邪竞出,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常忧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间 | admin 2018-07-22 |
![]() |
圣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阐明“如来藏法”,乃是在佛教刚刚步入像法时代之初期,他不但适时赓续了佛陀的正法,同时也是改写了后来佛教历史的关键人物。历代中国僧人憨山大师、慈舟大师、蕅益大师等等,及日本人汤次了荣,对此论均有著作阐述,此论萌发了中国及日本大乘佛法的种子,后世藉此因缘启蒙,而皈依三宝者甚多。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 | admin 2018-07-22 |
![]() |
这里当然我们就先不论说到底他关于般若方面的理解,是不是真的契符于佛经,那至少在历史上的事迹看来,的确他是提倡禅智兼修的。而他的弟子慧远,则是首次将修行跟往生西方净土的愿相结合;慧远倡导了念佛三昧,这个也是从慧远开始的一大特色。有一个故事是说慧远率众,他曾经率众在这个庐山立誓要往生西方净土,当时跟着他的有好一群人。当时的慧远法师已经六十九岁了,据记载 | admin 2018-07-22 |
![]() |
那第一期呢,第一期在历史上通称叫作“关河三论学”,关河三论学最主要是由鸠摩罗什大师跟他的弟子们所形成的;但是从弟子再传了几代之后,从僧朗法师到摄山去之后,当时应该是梁武帝的时代,到摄山去之后,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新的三论的气象,在这个部分以后就叫作“摄山的三论学”。后世人往往把摄山的三论学,把它视为是三论宗的正统所在;因为摄山的三论 | admin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如果看看吉藏法师自己写的关于二谛的义理,他写了一本叫作《二谛义》的书,根据《二谛义》上面的文字记载,南北朝时期关于二谛的不同解释就已经有十四家,有十四家不同的解释,这个还是吉藏法师自己所记载的;如果我们根据同一时期其他的历史记载,关于二谛的解释甚至有到二十、三十家之多。关于这个简单的世俗谛跟胜义谛这个名词的解释,就已经有这么多家的解释了,那 | admin 2018-07-22 |
![]() |
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进程里,发生在另一块土地上,即东土(中国)的佛法传承因缘。这一阶段大约是自东汉明帝(公元世纪初)开始,至东晋时代或齐末梁初(公元500年前后)之间。我们将以被尊称为“万世译经师”的鸠摩罗什菩萨(公元344年~413年)为代表,串联前后的史实,藉以说明此段“正法东移”的殊胜法缘:莫非是诸佛菩萨悲愍此间众 | admin 2018-07-22 |
![]() |
至于说西藏地区密宗的演进有它的历史在,我们这里先不管它。但藏密主要分成四大派,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红、花、黄、白四大派。这个四大派的势力可以说透过政教合一的制度,控制了全部的藏地,自从达赖喇嘛出亡印度之后,教法也是随着出亡向世界各地扩散。近代有法尊法师参学西藏,也译出了数部的藏密的这些书籍;那同时也都有台湾的法师,有致力于所谓的“显密融合”。 | admin 2018-07-22 |
![]() |
因果文化来自佛门,源头乃是如来藏法义,与宗教不同,例如从未有人见到过上帝或安拉,而在佛法传入中国的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修行人亲证了本心如来藏的真实存在,这在禅宗叫做明心或证道,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记载中比比皆是。B,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源自于每个生命的如来藏不可克隆、无法复制、不可再生。《心经》曰不生不灭,没有生当然不会有灭,世出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毁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综观人类历史,冲破旧观念的真理,在普遍为人接受之前都是障碍重重,历尽艰辛。本文的观点,可能又会招来种种非难。我只是想把它提出来,把理智思考的机会留给公众。至于给我的责难,也许是很好的礼物。新事物的诞生历来如此。序谩骂和大帽子能阻挡真理的脚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今的科学,许多人引以为荣:人们庆幸地球这个得天独厚的星球,在宇宙中不多见的环境中孕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