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他依止于空性如来藏,缘对境去慢慢伏除我执烦恼的习气。这时候他也可以很明显地去观察到,这个真心如来藏没有五阴相,也没有识阴心的相,他从来不在万法上攀缘,这个真心如来藏犹如虚空,非常的寂静。从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如来藏的角度来看,不仅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不可得,众生的有漏五阴也同样不可得,这时候,还有什么能够称呼为众生呢?既然连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也 三摩地

2018-07-22

当生命中出现危机,反而缺乏能力判断,无法做出正确抉择和行动,这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至于在出世间法上,则造成智慧不易增长,缘对境之观行也较不易观照到。如此说来,是否就不必修定了呢?相反地,定力在佛法修证上也是相当重要之一环,现代的人事多烦忙,散乱攀缘导致定力普遍不足,因此,无论悟前、悟后,皆必须持续规律地忆佛拜佛以增长定力,令意识心不在无谓妄想上 三摩地

2018-07-22

即便这些身外之物能一直为你今生所用,这快乐也不会一直保持不变,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无常生灭的,心的感受也会不断转换,从很快乐到只有一点点快乐到平淡甚至到厌倦,这些体会其实我们都无数次经过,只是世人太过执迷,坚持要把五欲的苦毒当作甘露一般享用,把智慧的清泉当作敝履一般弃舍,还以为是聪明人行聪明事,殊不知越聪明越被聪明误,无论他是投机取巧的钻营获利也 三摩地

2018-07-22

人们如果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诸方邪见者一样,就请您千万不要贪爱意识心自己,千万要详尽的了知识阴的内容,一定得详尽的了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才能真的断除我见,然后再于缘对境中来断除我执,如此阿含解脱道的亲证才会有希望。如果继续坚持先入为主的错误知见,不肯切实闻熏正理与观行,就只能口说想要断烦恼、想要解脱,但是苦修的结果,却仍然无法获得解脱 三摩地

2018-07-22

你可以告诉他们许许多多关于世间无常的道理,而不一定要透过自己的亲身经;你可以说你知道些什么,从报章杂志上、或是以前的你所听闻的故事,把它剪辑下来,然后寄给这些人。他们如果有因缘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不一定是完全如理的,有时候是可以调整的。在这过程中,他们就会弭平许许多多原来要拨弄的是非。菩萨在这世间,要更进一步地自身来持菩萨的戒行,然后对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一个人,一个曾经在这个史中走过的活生生的人,一个曾经和我们仰头看见同一轮明月的人。在被杀害后,在临终前,依然能做到丝毫不被身体的剧痛所迫,依然可以保有心中的智慧与慈悲。而那一刻,这巨大的痛苦,就好像黑暗的夜幕,把天空中的智慧明星反衬得格外璀璨。 (原标题:宽恕杀害你的人) 三摩地

2018-07-22

而心理伤害是发生在心的层面,这个心看不到摸不着,伤害的事相也就不是那么分明、清晰可证了。表面看来伤害与被伤害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事情,伤害的深浅也完全是伤害者一方主动施与的事情,受伤害的一方只能被动承受,然而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用中国话辱骂你,你会觉得受到伤害;但是 三摩地

2018-07-22

爱与伤害,似乎只能平行或让一个超越覆盖另一个,却似乎永远无法彻底替代,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各有各的份量,每一种情绪经都会在彼此心中占据无法磨灭的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而变得微妙复杂,爱恨交织。(二)既然承认了对方的爱,为什么还要纠结于其偶尔甚至无心的伤害?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爱,没有其他的情绪,不行吗?爱不能弥补伤害吗? 三摩地

2018-07-22

国人为何如此忧心,从史角度来讲,我们有忧虑的文化根子。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警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每天乐呵呵的人倒仿佛有点没心没肺,只有愁眉紧蹙方显深沉。从现实角度来讲,社会仍处于大变革时期,旧体制已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善,人们对生活普遍缺乏安全感,难免对当下及未来充满担忧,害怕生活失控,担心突发事件超出 三摩地

2018-07-22

个人最近二十年的经,以及不断的学习、思考、反思、验证,让我发现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就是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不欣赏乃至讨厌的问题,在你真的沉淀多年、平心静气的反观自己时,赫然发现,原来自己身上都同样存在。这个发现让人沮丧的同时,也不由得会陷入深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色即见心;一切皆是你的内心。看来丝毫不错。不过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我的这个叙述,恐怕已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代甚多不可思议的大心大愿菩萨,都是不吝身命的为救护众生而努力,乃至到了夙夜匪懈的地步。如此日夜操劳的为众生的法身慧命、为正法的久续流传而努力,这样日夜颠倒的生活能够不头发花白吗?但是为了众生、为了正法,这是菩萨该做的事情与行谊,亦是菩萨道行者道业增上的契机。所以从色身表相来看智慧及解脱的修证常常容易错会,当以实证的内涵与功德来论。至此,相信您 三摩地

2018-07-22

那最好现前所见是你真的经这些变异,不管是你的家财,然后名誉、名位、眷属;当初家里头好几个小孩都在家里,结果过一阵子以后,读书的读书、上班的上班,不就变异了吗?等到放假的时候,大家回来,那又增多了,没有一个法是不在变异中的。所以你要从变异里面去了解,去现前地经,不是说只用推想的、想象的,尤其只透过文字,就说我就是这样信受了,那除非你是利根人。利根 三摩地

2018-07-22

目前,一些佛弟子在大力宣扬《太上感应篇》、《玉宝钞》等书籍,以此作为接引初机学佛的“入门书”。当劝他们应该弘扬佛说的经典时,他们反驳的理由还会很多:“这不就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吗?一切法不都是佛法吗?印光法师也曾弘扬过《太上感应篇》等书啊!”那么做为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猛地一看,《太上感应篇》、《玉宝钞》似乎也在宣扬&l 三摩地

2018-07-22

大体来说,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律宗。顾名思义就是要律身口意,是以毗奈耶为本,然后宗奉律藏,所以叫作律宗。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 三摩地

2018-07-22

末学以自己的经供给还在为此事跟家人纠缠的同修们,有不如理的地方请多指教。因为家人不同,方法也会不同。仅供参考。 (原标题:如何让家人接受不杀生)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面子在人生学习过程中,现在可是听到最多的为他人设想、成就他人的名言,诸如「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入廛垂手」…等等,这是在人生中心存「以真实的生命智慧服务人们」的智能型过客所「无限甘愿」付出的心行;然而身为服务人群的「无限甘愿」这类智慧行者,深知骄慢的过患,所以在修学过程中,向来看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经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三摩地

2018-07-22

否则何以地藏王菩萨不舍悲心,于六道中化现无边身,于地狱中出现,为示一切众生法乐呢?因此对于「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要告诉他这是地狱无间重罪,这即使是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因此要一说再说,怕如是的地狱恶罪,会泯灭其善根;而地狱重罪不是因为不去讲,就会消失,哪里有这种道理!即使世间人都不说,也不去暗示提醒,「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还是一样到地 三摩地

2018-07-22

无论从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史。二、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 三摩地

2018-07-22

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