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要如何忏除呢?就是在缘对境当中,对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深心地及惭愧地加以忏除,并且随时随地忏悔,正如佛门所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疏钞》卷1)如果能够这样深心且惭愧地发露及忏悔,并且后不复作,往昔所造的恶业种,很快地就会消失,不仅可以避免未来要受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而且未来也很容易成 admin

2020-02-21

正因为有这个本际,祂常住坚固不能摧坏,才能执持一切熏习诸法得来的种子,才有人能经无量生死,不断去恶修善、熏习一切种智,然后成佛。否则一切善法、出世间法的熏习,就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愚行了,这就是本际与熏习之间的关系。若有人否定本际的常住实存,昧于阿含中的本住法,单只承认有生必灭而只有存在一世的意识心,不许有本识的常住与受熏,而说他能有善法及出世间法 admin

2020-02-21

可是,微妙比丘尼说到这里,就还是要警惕在场的五百比丘尼,她说:即使是如此,我今天已经成为阿罗汉了,已经成为四果,已经证道了,可是每一天早晚都有一支热铁针,就如同我当初害死那小孩所作的,从我头顶上,然后插入,一直穿透我全身,最后从脚部出去,每天不爽让我尝受这苦果。我的过去生,就是那一辈子,这样能够修学佛法,然后能够听闻,最后能够在这一生,真正因为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一个人造作恶业之后,不是鸟飞空无迹,而是心中会留下痕迹,假使经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业种都不会消失,都眠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心中,未来缘熟了,因缘际会时,就一定要受报。如果曾经造作恶业,也别太担心,为什么呢?经文一开头就说假使两个字,那意思是说,假使曾经造作恶业,赶快去作补救,业就会改变,因为佛法所讲的不是一成不变,当不同的缘加进来之后,就 admin

2020-02-21

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说,时间上面是相续的;可是这个时间上面相续之外,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样的机制会使得我们作的业经过百劫,经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还能够继续把业报呈现呢?在这一世用业因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跟我们的助缘结合呢?这个到底是什么样状况呢?这个值得我们好好地深思!因为我们看到了有一些人认为说,我们所有整个的生命的程,在每一 admin

2020-02-21

史上及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持这种看法的人极端者会有一些不如理的作为,像西方宗教史上,有所谓的赎罪券又称为大赦证明书,就是捐款给教会换取赎罪券,祈求赦免自己造作罪业应受的惩罚,或者由生者为因罪报而仍在艰苦炼狱中受苦的离世亲友求得赦免,让他们早升天堂;甚至于说,当你为某个炼狱中的苦灵,捐献的银钱投进捐献箱,发出叮当一声时,他就从炼狱中应声而出 admin

2020-02-21

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那么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呢,我们看到要修哪些福。在临命终时,这个造恶众生的眷属父母,要为他造哪些福呢?悬旛盖、燃油灯供佛,或者在当时读佛经,也就是说在当时读佛的经典,或供养佛像----供养佛 admin

2020-02-21

可是呢!同行的另外一个商人起了慢心,心里生起了一念说:这个国王真是愚痴啊!他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地位,人间法中已经无所求了,为什么要对佛陀这样恭敬供养呢?因为佛陀好比一头牛,那么他的弟子们好像牛车一样,牛拖着牛车南北在奔波居无定所,他们身上也一无所有,那佛陀又有什么胜妙的法道,值得国王这样来承迎、礼拜、供养呢?之后两个人就一同离开了,走了三十里 admin

2020-02-21

而那时井口的上方,正巧有一棵大树,在每一天当中正好都会滴下一滴蜂蜜,也刚好滴到在井中这犯人的口中;当犯人尝到这一滴蜜时,马上被这甜蜜的滋味给迷住了,心里只想着这蜜的甜美滋味,而完全忘记了他所曾经的种种险境,也完全忘记了眼前正面临的种种苦难,一心只想再尝尝那甘甜的蜜,所以便不想要再离开这口危井了。圣人就借这个故事作譬喻来开示:那关着囚犯的牢狱,就好 admin

2020-02-21

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这个样子,经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生都避免不了的。如果我们不是进入涅槃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前往下一个受生之处;所以,佛教里面不说死亡 admin

2020-02-21

因为断了对三界的无明痴,对于三界的欲爱、烦恼能够灭除,一切苦就能够消灭了,而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蕴、六入、十八界,于当中的自我贪爱以及邪执的断除,是必须缘对境深心体察,不能只是在知见上。当一个人在修学当中,他是以现观、亲证去看到自己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法相,都能够不再起一念好乐贪爱的心;对于一切境界相,也不会引发烦恼的起行,能够不动心, admin

2020-02-21

而这正是末法时代亲证解脱果最难的地方,因为世人都是珍爱自己,没有人愿意自己断灭,虽然知道涅槃本际不灭,也知道有无余涅槃,但是呢,执着识阴自己,那就没有办法成就解脱果,您若是有世间智慧能够分辨是非,千万不要贪爱意识心自己,千万要详尽的了知识阴的内容,一定要详尽的了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才能真正的断除我见,然后缘对境中来断除我执,如此阿含道的亲证才会有 admin

2020-02-21

那往往我们不妨看看,我们所看到的许许多多世间的人,其实大家都常常会讲说:什么样才是人生呢?比方说我们会经过一些时刻,那这个时刻呢,特别让我们觉得说舒畅快意。比方说,我们也曾经看过一个人说,当然那个是一般的,我们说是一般闲聊的场合,有些人就是说:什么才是人生呢?只要是这个工作做完了,没有太大的这个困扰;并且做完了之后,能够舒舒服服的在公园里面摆一张 admin

2020-02-21

而那时井口的上方,正巧有一棵大树,在每一天当中正好都会滴下一滴蜂蜜,也刚好滴到在井中这犯人的口中;当犯人尝到这一滴蜜时,马上被这甜蜜的滋味给迷住了,心里只想着这蜜的甜美滋味,而完全忘记了他所曾经的种种险境,也完全忘记了眼前正面临的种种苦难,一心只想再尝尝那甘甜的蜜,所以便不想要再离开这口危井了。因此,圣人就借这个故事作譬喻来开示:那关着囚犯的牢狱 admin

2020-02-21

很显然地,因为祂具备了这些特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祂具备了这些特性,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过的任何一种的心识状况,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清净本心。所以,各位菩萨也许会听到,有人说有不同的意识的名称,包含细的意识、极细的意识、微细的意识,但是不管是多么细的意识,意识的本质就是意识;那意识的本质就是在我们面对境界所予以分别,而这个绝对不符合 admin

2020-02-21

 可是微妙比丘尼说到这里,还是要再警惕在场的五百比丘尼,她说:即使是如此,我今天已经成为阿罗汉了,已经成就四果,已经证道了;可是,每天早晚都有一支热铁针,就如同我当初害死那个小孩所作的,从我头顶上插入,然后一直穿透我全身,最后从脚底出去,每天不爽地让我承受这苦果。她的过去生,就是那辈子,能够值遇佛法,然后也能够听闻,最后能够在这一生证果,正 admin

2020-02-21

这些果德的亲证,都必须要经长时期实修的过程,因此佛法当中,施设了很多让修学的人能够一步一步实修亲证的次第。我们就用信、进、念、定、慧,这个五根、五力来加以说明。首先是信,信是说对于佛的正法,能够生起信心。相信三乘菩提是真实能够亲证的,真实能够让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信依着这个五根、五力的这些种种助道的善法来修学,真实能够让人亲证三乘菩提的果德。总 admin

2020-02-21

而无色界中的念食,也不是念心所相应的念,而是有时在定中出现的所曾经经定境的了知,不属于忆念的念,并且是随知随舍,所以也是方便说有念食、意思食。地狱众生则有团食、触食、念食、识食。这里所说地狱众生的团食,意思是说地狱众生所受的溶铜灌口之苦,但这是不能成就食的作用,团食只是方便说。四食都属于色阴与识阴等五阴相应的境界,因此任何人在佛法中所证菩提----悟 admin

2020-02-21

后来二十二岁后才来正觉讲堂修学,因为想要开悟明心上品上生往生净土再回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现在的我则是决定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护持正法!护持末法九千年乃至供养护持贤劫千佛之后才往生净土!(还要供养护持未来星宿劫千佛!)那我原本也不知道自己往世老婆一大堆!因为我得了失忆症!但结婚后种子现行我才慢慢发现自己往世的老婆一大堆!(其实每个人都是往世的老婆和老公一 admin

2020-02-21

例如我们这个银河系广大世界的出现,就是这个银河系中所有众生的共业因缘成熟了,所以就在虚空中出现这个世界,然后我们这些共业有情就陆陆续续生到这里来,该受苦的受苦,该受乐的受乐,因此因缘果报就分明显现。譬如在《佛地经论》卷六中的开示:【如器世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佛地经论》卷六)这里所谓的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