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复又宣说一切种智--有情本有之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所谓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由是宣说此根本识之种子流注,所示现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及法烦恼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为说明如是法性,乃说第二能变识--末那,及说第三能变识--意识乃至眼识,遂有四缘五果… admin

2020-06-08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的方便巧与名相及修辞,具足显示出这些法以及法的正义,这样就是词无碍。《大乘无我观》 admin

2020-06-08

  信力的成就,是要从你过去无量世以来,对三宝的护持、对佛法所熏习培养起来的那些根福德,才能够让你具足信力。《大乘无我观》 admin

2020-06-08

  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应的果报,修集福德等于在长养根!所谓的根(大乘法中的根),“”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义,“根”的意思就是说要有那个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义的功能,就是长养根!也就是说你要怎么样让自己有趣向第一义的功能,这就是在长养根。可是要趣向第一义的话,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与第一义正法(的护持)相关联!所以从 admin

2020-06-08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 admin

2020-06-08

  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忏悔的功德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佛教当然相信忏悔。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 admin

2020-06-08

  当时有一位大臣,也是佛弟子的耆婆告诉大王说:哉!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 admin

2020-06-08

  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于其中异熟果生,聋騃愚钝,盲瞽瘖哑,以手代言,无有力能解了说恶说法义。是名异熟障。(《瑜伽师地论》卷29)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有情,他出生的地方是佛法圣道不曾出现过,或虽曾出现过但无法弘传,不能长时存在,那这个有情之所以会出生到这个地方,就是因为他过去生造作的恶业,受出生于无有佛法之处的异熟果报。或者一个有情,他出生 admin

2020-06-08

  如今的南传佛法中所谓的阿罗汉,都已经不懂他们的阿含经所说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的真义,当然现在他们所谓的阿罗汉证境,也都只是因中说果罢了!由此可见这个我慢是极难断除的,除非有真正知识的教示。我慢的具体示现,举例说之,就更容易理解了!譬如婴儿刚出生数天,虽懵然无知於世间法的情境,也无知於自己存在的状况,但却已经执著於自己的存在,一 admin

2020-06-08

  第三是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或者是知他心通,就是能够洞悉他人心中所念所想的各种恶等事。第四是宿命通,宿命通又称为宿住随念智证通,或者是称为宿住智通,就是能够知悉自己与他人过去世的宿命以及各种的事迹,这个就是宿命通。如果说进一步的能够知悉,过去世从一生乃至百千万生姓什名谁,乃至于所受的苦乐受,以及这所受苦乐受的因由的这些的恶业行等事都能够知悉 admin

2020-06-08

  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对佛法没有任何正知见,因此要从经典开示以及真知识教导开示才能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愿意跟随经典以及真知识修学佛法,修学佛开示的第一义谛法与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见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见性是以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见性所必须具备的法,譬如要有参 admin

2020-06-08

  龙树菩萨在《中论》这么开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卷一)解释如下:【诸法都是从如来藏出生,所以才不生不灭。为什么诸法都是从如来藏出生而不生不灭呢?是因为有情投胎后,六根出现了,而这六根都是从如来藏出生;前五根是色法,藉着地水火风和合而有,后一根是意根是心法,无始 admin

2020-06-08

  即对于所受的戒法,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即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法,能巧如理的通达于如是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即对于获得的如法利养(财物 admin

2020-06-08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admin

2020-06-08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admin

2020-06-08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admin

2020-06-08

  《大乘义章》卷九菩萨的开示:【言回向者,回己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根回 admin

2020-06-08

  然而高慢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现的多,凡夫位的知识常常会想、会说:我说法讲得比他好,他说的法义不如我。这就是高慢。通常是凡夫位才会有高慢,转依如来藏以后,高慢出现的状况就会比较少。第六种是卑慢。卑慢是高慢的颠倒,因为不如别人,所以心中自我安慰:他虽然赢过我,其实也没有像他讲的赢那么多啦!这就是卑慢。明明与别人相差很多,却说:其实没有差那么多啦!这就 admin

2020-06-08

  而在一般佛子,或者一般知识所谓净土的修行法门,其实他们不是讲净土,而是讲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实际上净土法门并不只是这样,我们也常说:佛法上的一切修行法门,都要汇归于禅与定,而一切佛法法门修行的结果,都要汇归于净土。所以净土这个法门并不是只有持名念佛而已,但以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求生极乐世界为主要的代表。--------净土略说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