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陀,祂是福慧两足尊,祂的福德与智慧都已经成就,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方便善巧。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地菩萨要主修戒波罗蜜,要能够戒行自然清净不犯;三地则主修忍波罗蜜及四无量心、五神通,要能够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证,并且要能够成就无漏妙定意生身;四地则主修精进波罗蜜,要能随意到十方世界度衆,无有疲倦;五地主修禅定波罗蜜;六地主修般若波罗蜜,要能自然证得灭尽定,成为俱解脱的大乘无学菩萨;七地主修方便波罗蜜,要能成就方便善巧,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主修愿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説当一个来问佛陀,第一次见到佛陀,然后问説我要如何修行?佛陀首先会告诉他的是人乘之法,也就是説要怎么样做一个人,怎么样做一个善人,怎么样做一个好人,怎么样为你的社会、为你的国家尽到你奉献的那一分义务,怎么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怎么样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清凈的国土,也就是必须要持守五戒: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以及不酗酒等等,有这样的修养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十善的人可以增加内财、外财以及寿命什么是禅师?说到禅师,大家都会想到中国禅宗的那些祖师们,禅宗公案都称呼他们为禅师。但是,一般人通常从字面上说禅师,就认为是专修禅定的人,或者进一步说是专意坐禅、通晓禅定的人;可是这样界定禅师的意涵,却是禅宗祖师所不认同的。这十种善业其实就是五戒的延伸以及扩充,而最重要的差别,是增加了意业上的不贪、不嗔、不痴。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台南文化中心佛法讲座川震賑灾捐款宗教局莫拉克风灾正觉捐款教育部7025000元2008年更以阐扬佛教内明哲学,以教化社会净化人心為宗旨,成立正觉教育基金会,从事种种社教、公益及改善社会风俗的努力,对佛教界及整个社会,起了极大澄净导正的作用。正觉同修会悟后起修增上班课程-开演瑜伽师地论平实导师不仅完全承继玄奘大师所弘传三转法轮「真唯识量」,定期开讲详述「成唯识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过一段光辉万丈的锦绣年代,后来因为实证的人渐渐少了,没有功德受用以致各立门户、宗派林立,为了争夺世俗的名利而彼此对立、互相攻击,几乎耗尽了一切学人的向道心力与佛门资源,遗忘了大家所修习的法门同源于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大义,且三乘菩提的修行方法与证悟目标也明白显示于三藏经论中,本来是有目共睹、无可争议的事实,却长期被不善学的佛门大师所忽略、误解,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社会对证严法师的评议,多集中在世间法上有关土地开发、财务状况、善款流向、会员层级等事项………,其内容不外抨击证严贪得名闻利养,对不起社会的优容与信众的支持。在此,我们要更进一步严正指出:证严身为佛门出家人及庞大宗教团体的领导者,其贪念与慢心,其实来自对于佛法的无知与自我的膨胀,因此才敢于一意孤行,妄语妄作。这种身在佛门中、心在佛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无有障碍,任运度化无量众生,永无尽期;而且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种称号。佛地的报身,则是为了成熟地上菩萨而出现的他受用身,报身常住不变,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经常在色究竟天为诸地菩萨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是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或者是知他心通,就是能够洞悉他人心中所念所想的各种善恶等事。第四是宿命通,宿命通又称为宿住随念智证通,或者是称为宿住智通,就是能够知悉自己与他人过去世的宿命以及各种的事迹,这个就是宿命通。如果说进一步的能够知悉,过去世从一生乃至百千万生姓什名谁,乃至于所受的苦乐受,以及这所受苦乐受的因由的这些的善恶业行等事都能够知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接下来的第二位的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六根本烦恼,还有二十随烦恼以及四个不定,这总共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是与八识心王相应,都是为八识心王所有。乃至再接着第三位的色法,包括了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还有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另外还有一个法处所摄色,总共十一个色法,都是由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二位法合起来共生而显示幻影幻灭的影像,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贯道认为「道」是「体」,「教」是「用」;而「教」的目的是「劝善」与「行善」。通过劝导大众忠君爱国,尊崇礼仪,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改恶向善等,来实践人道伦常;然而口说一套、作的又是另一套,数百年来不断地牵涉领域,乃至谋权等。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称他们为福田僧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带给有情安隐快乐,又能满有情的一切善愿,像这样的表相出家众,可以称为第三僧宝。所以说,如果现出家相的僧人如果持戒不清净,或者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够带领信众在佛道上渐次解脱,得到修行佛道的真实安乐,其实就没有资格称为是僧宝的。而且从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的开示,我们也可以再一次确定,第一义的佛宝、法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行善布施、造桥铺路、救济贫病、少欲知足……等内容,也都是次法所摄的内涵之一。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非只有那么简单而已,真正的佛法除了上述解脱道的法,还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的智慧,是让人可以亲证生命实相的智慧,乃至得以成就佛道具足一切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二:「尔时佛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如是,长者!若复有人合掌恭敬如来之塔,获斯功德。「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礼拜,获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言辞柔软,二智慧超群,三人天欢喜,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行者要能够善观因缘,要能够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在《阿含经》当中,佛陀教诫声闻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佛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以贫穷故,为人下贱;下贱畏怖而生妄语—如是等贫穷因缘故,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财物,有财物故不为非法。何以故?五尘充足,无所乏短故。也就是说,菩萨会这样思惟:众生因为不布施的缘故,导致未来世贫穷;因为未来世贫穷的缘故,就生起偷盗抢劫之心,而杀害了其他众生。又因为贫穷的缘故,所以得不到眷属无法娶亲,因此而生邪淫。又因为贫穷的缘故,地位低下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