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世亲菩萨最初是在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小乘三藏,因为立志改善有部教义,所以就前往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四年以后学成归国,就开始为大众讲解《毗婆沙论》,一天作一首偈,总共作了六百首偈,称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在印度又称为聪明论。世亲菩萨起初广造小乘论着,大肆宣扬小乘教义,并且主张大乘非佛说,不信大乘法。世亲菩萨的兄长无着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之心,率性耿直,每多慈悯众生而欲救之;是故若见大师误导众生,令诸众生同入邪道、久修不证、虚耗资财光阴者,辄生恻隐之心,不忍独善其身,乃行方便而为众生委婉说之。然因此处众生五浊之心性,大多崇拜表相大师、习以成风;诸方大师复因虚名、利养及眷属欲所系缚,不肯修正邪见,反生嗔恚,故谤菩萨,令诸广大众生继续深入邪见中,步步皆歧--令诸佛教学人愈精进修行者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意摘要:1、佛教之密教化,消灭佛教于众人不知不觉间;2、佛教世俗化、浅化后,则与外教之行善无异,则佛教之胜妙、了义、究竟之特质便随之消失;3、佛学之学术研究,唯能增长意识思惟,唯能令行者意识执著性增长;唯能令诸破坏佛教之欧美研究佛教者,遂其破坏佛教胜法之行;唯能增长佛教界依文解义之风,唯能依佛教表相而作破法之行,犹自以为正在造作护持佛教之行;4、了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发菩提心品第二>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立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知道他有善根,就向他开示;开示完了,他证得了初果!给孤独长老当场就向佛禀白说:请您也来我们的国度,受我供养!佛就问:你那边有精舍园林吗?不然你怎么供养我呢?给孤独长老说:我现在虽然没有,等您去时就一定有了!然后就请佛派阿难尊者与他一起回去,回到他的国家以后就到处去看地;假使有哪一块地看中意了,就买下来供应佛陀!看来看去,阿难尊者看中一个园林: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阿赖耶识就专门记录我们所有的善事、恶事不会消失,因为我们一切善、恶的种子,都会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纵使百千劫也不会遗失和消亡,因果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如果看过了色情的画面、色情的电影,我们眼睛所看到——见了影像,就会记录下来;当有因缘时机成熟的时候,祂就会产生势力、产生作用,让我们在邪淫戒上屡戒屡犯,这就是因果的规律。第八识阿赖耶识一直都是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六念常修习,所谓三宝施戒天,修行十善净三业,离酒放逸及邪命。观身命财速危朽,应施福田济穷乏,施为坚牢无与等,最为第一亲近者。勤修净戒除瑕秽,亦莫希求愿诸有,譬如大地殖众物,戒亦如是生诸善。修忍柔和舍嗔恚,佛说是行最无上,如是精进及禅智,具此名为胜福田。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一生中,求法、弘法、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说明嗔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嗔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这个法;贪是指众生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生于善国,可得要生在中国;所谓的中国,就是不要生在佛法的边疆,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中国,没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边疆。所以,现在常常有内地的人写信来说我们这里是中国,他们那里是边疆。佛法的边疆,就是在指没有佛法、没有的地方;有的地方就叫作中国。若生在恶国的话,没有办法弘法,在四百年前或是七、八百年前,在内地都是无法弘法的,因为当时的皇帝都信奉教,你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着,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着。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着,就会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有的人信佛都只是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若是没有立刻实现,那么就说佛菩萨不灵啦!这些人心中常常是这样子想:我信佛已经很多年了,经常的供养三宝,也常参加各处的,而且也常常劝人行善;怎么我老是身体不好,家境也未好转,儿女求学、求事业也都不顺利?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感应呢?我这么虔诚的信佛,佛菩萨为什么都不保佑我呢?这真是让我想退道心啊!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主持人:刚才陆老师说到这个佛缘,我之前也看过一本书也一直在提这个佛缘,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修行还不够,我不知道这个佛缘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关联呢?陆正扬老师:所谓的佛缘,就是在过去世可能你看到佛像,或者真在过去有亲近过佛,感到很欢喜,所以那个时候就会种下一个佛缘,所以今生你看到佛就会很欢喜,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世间人有时候说看到这个人就很面善,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种状态直到半年前有个因缘,我离开了那帮同事,因为工作比较忙,几乎没什么机会再打麻将,再加上自己这一年多一直接触真善知识,也看了一些善知识的书,以为自己会就此金盆洗手。没想到最近闲暇时间又多了起来,那颗心又开始痒痒了,几乎坐不下来看书。正好又有人邀请我跟他们一起玩,于是我又一次陷了进去。我知道这是自己的业力现前了,也清楚强压自己,这个坎我永远都迈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要考虑者,就是世间法中,是否认为未婚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违背善良风俗。若认为违背,当然就构成邪淫,若不认为违背善良风俗,则比照北郁单曰而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子不仅不是「尊师重道」反而还是「欺师灭祖」的行为;何以故?你明知师父有破坏正法的事实,却欺瞒师父不让他有机会改过向善,是为「欺师」;你明知道师父破坏正法、误导众生,你却冷漠以对、不闻不问,继续让师父破坏正法误导众生,最后佛教的未来就会断绝在你师父与你的手中,是为「灭祖」。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直言不讳的跟师父把话说清楚,希望师父能以「法身慧命为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所认知的佛法,不外是劝人为善,要烧香拜佛,求事业发达,求财源广进、家人平安、子孝孙贤等等;可是这些都是世间法,不是世出世间法。如果这些法可以被称为佛法,那不是菩萨满街跑了吗?搞不好砖头掉下来,被砸到那个人很可能是菩萨。可是,佛在经典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菩萨永远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所以,菩萨不可能满街跑,而且菩萨也不在世间法用心。因为这样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