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目录一、什么是八关斋戒?二、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三、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四、如何如法受持?一、什么是八关斋戒?《受十善戒经》卷1〈1十恶业品〉:「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熏衣;八者,不过中食。应如是受持。」「不杀 三摩地

2018-07-22

于此六日必集僧众诵呗说戒经,使比丘安住于净戒中以长养善法;在家二众亦须于六斋日持守八戒而增长善法。又杂阿含经卷五十、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等,于六斋日外,另举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长斋月’之说。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能够修持斋戒,就可关闭诸恶趣门。八关斋戒简要内容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上文所述即为斋戒之广义 三摩地

2018-07-22

受持八关斋戒法(据《在家律要广集》摘编)一、归依三宝(各称自己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二、三结(各称自己名)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教受斋戒法(各称自己名)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 三摩地

2018-07-22

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问曰。近住律仪。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随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律仪者。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受得。若先自发言。若与师俱说。不得律仪。问曰。著何服饰。受此律仪。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著之。皆得受此律仪。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捨。方受此戒。牀座等具。准此应知。受时应齐一昼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 三摩地

2018-07-22

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六斋日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因为是学习出家生活,当然就连夫妻间的正淫也不可以;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就是不涂脂抹粉、插花、戴珠宝,不看不听歌舞, 三摩地

2018-07-22

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 三摩地

2018-07-22

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斋者。道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 三摩地

2018-07-22

主人环顾四周,大惊失色:一地尽是碎散的尸骨!而且,处处可见啃食过的痕迹!「真是后悔啊!」假如留在家里,过豊衣足食的太平日子,根本不会遇上这种恐怖的怪事。但是,被的美貌所吸引,贪染不舍,于是起了恶念:「不如顺便带走这名,远离这个阴森骇人的地方,打道回府!」念头一动,主人又开口要求再留宿一晚……喃喃说道:「也许真如你说的,受了三皈五戒就有善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在大乘法中只论证量高低,不论在家、出家、男相、女相。譬如《大宝积经》中记载,无畏德女为了消除舍利弗尊者怀疑其是否能转变女身,因而立下誓愿说:“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现丈夫身。”说完,即转女为男,佛为他授记后又现比丘身,最后再回复女身,以显示法无定相。又譬如《法华经》中,舍利弗尊者怀疑女身垢秽不成法器,如何能得无上菩提?又说 三摩地

2018-07-22

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戒,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至于「未婚男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大乘佛法中说的僧,却不限于出家僧,也包括了在家僧,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这样的圣教说有四种僧:【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其中世俗僧是剃须发、着袈裟、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贪、嫉妒、愚痴及憍慢,贪着名誉、恭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大乘佛法中说的僧,却不限于出家僧,也包括了在家僧,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这样的圣教说有四种僧:【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其中世俗僧是剃须发、着袈裟、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贪、嫉妒、愚痴及憍慢,贪着名誉、恭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僧者有出家在家之分,不局限于人类,若诸天龙金翅鸟等能得大乘见道,悉得名为菩萨僧。《华严经》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所述之国王、鬼神、比丘、、婆罗门等,悉是菩萨僧;是故菩萨僧不限人间之出家二众,譬如文殊师利、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悉现天人庄严相。依声闻戒出家共住,修声闻法之僧众,名为声闻僧团;不因其于大乘法中出家修行而名菩萨。若以声闻戒及菩萨戒为 三摩地

2018-07-22

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在家相,亦不论其身为人身、天身、傍生身,俱名胜义僧。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依菩萨藏法而见道故。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僧,不名菩萨僧。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为次要受持,是人得名菩萨僧。以依未见道者说,是故菩萨僧中亦有凡夫僧,唯出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认为:皈依,就是要进入一个很严格的戒律范围中,担心自己毕竟是在家人守不了清规戒律,就怕皈依,不敢皈依。其实:皈依不是受戒,皈依就是你成为佛弟子。皈依并不会改变你任何当下的生活习惯。皈依就比如去学校注册一样简单。注册了你就是在册生,没皈依去学佛法等于旁听生。皈依后是否受五戒全凭自愿:有条件,愿意受持五戒的当然很好。如果只能受持其中一戒、两戒那也很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实证,因为他有实证的智慧,所以他们不依于这个外相来住持佛法,所以在大乘菩萨里面,他是同时显现出在家相跟出家相。可是如果说要显现出在家相而能够称为僧宝呢?他一定是实证佛法,如果没有实证,不可以称为僧宝。可是他实证了佛法之后,譬如说他断我见,或者是说他已经明心乃至见性,那他就可以称为大乘的菩萨僧,他就是真实的僧宝,而且这样的僧宝,是真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有的善知识的却相貌不庄严、文辞、言语不美妙,但是于甚深法要深得善解,如果因为执着表象则有可能失去亲近真善知识的机会,故学佛人不能执取在家出家相,不能执取表象而生轻慢,失去修学正法的机会。2.3尊重正法诸经中多说于法存药物想,为疗治烦恼业病,于正法药极应尊重。《瑜伽论》说,听闻正法时,于法师所说的正法,应作五种想念:1、作宝想,我们从无始以来,在三界 三摩地

2018-07-22

唯有大乘法中,方有在家相之圣僧,谓之为胜义菩萨圣僧,即是初地至十地心;然出家之已证悟菩萨,亦属胜义菩萨僧。二乘法中之在家人,虽亦偶有证得四果者,虽可名之为圣,然犹不得名之为僧;以二乘菩提法中,必须舍世俗家而身披僧衣者,方可名之为僧故。大乘法则不然,譬如华严五十三参之初地至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少现出家相;非为不能舍离贪欲、名闻、眷属、财富,实乃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讲记:《优婆塞戒经》主要为在家菩萨说的,所以在布施的因果、原理与方法上有很多说明,很注重布施的原理与果报。既然细谈布施的因与果,就一定会谈到法供养;这在供养三宝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供佛与念佛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说供养法。什么叫作供养法?佛开示说:供养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供养十二部经又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的四向五果里面,有现在家身的,也有现出家身的;菩萨的十地,也就是从初地一直到菩萨十地、一直到等觉位,这些菩萨其实大部分都示现在家身的。这里我们没有谈到声闻缘觉解脱果二乘人的部分,二乘人的部分他们修这个四向五果解脱道的部分的话,大部分是以出家僧为主的。那我们再来谈一下,什么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指的就是泥塑的佛像或是木雕的佛像,泥塑的佛像跟木雕的佛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