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证菩提,有多分证与少分证的差别,所以在佛菩提道当中,有贤位菩萨、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当然这是就佛菩提道当中的菩萨来说;也有通教菩萨,这是就声闻菩提道的菩萨来说。再来说初发心的菩萨,其实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的缘故,所以他是很容易退转的,譬如说一个人他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他因为种种因缘不具足,生活条件不具足,所以他就不想在佛菩 三摩地

2018-07-22

解脱道则函盖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者,谓经由四圣谛八正道之修习,现观蕴处界之生灭无常故苦,苦故非我、无常故空,离欲爱,想要灭尽自我,舍寿入无余涅槃。缘觉菩提者,谓进修因缘观,具足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法之现观,智慧胜妙于阿罗汉,由此而更深入于解脱道的智慧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所现观之对象,同样都是现观现象界的蕴处界等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苦无我故空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后面所要说的八关斋戒或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里面所谓的出家戒都一样,是所有出家戒都是不淫的。而且在五戒里面,杀人是放第一,可是在声闻戒它是放在第一的。表示如果是出家众,他的不淫——不跟任何的异性发生这个淫欲之事——它是摆第一位。各位如果有因缘的话,可以去翻阅这个律藏(可是大家还没有法眼清净之前,不用去读它。等 三摩地

2018-07-22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xù)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 三摩地

2018-07-22

当菩萨真是好啊……」但是应当如何依法受持呢?跪请导师慈悲开示!答:修学大乘菩提者乃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声闻戒为别解脱戒;受持过午不食之戒,主要乃是依声闻出家戒为主,而以菩萨戒为辅。对大乘菩萨来说,声闻戒乃是别解脱戒,是否该持?则需要因地因时而作调整;因为大乘菩萨心心念念、时时刻刻都在利益众生上面用心,常常因为利益众生而到了饮食的时候却 三摩地

2018-07-22

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涅槃也)。大论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 三摩地

2018-07-22

又云: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杂宝藏经龙王偈缘》云: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往至佛所,恶口骂詈[lì]。阿难闻已,极生嗔恚,驱提婆达多令出。于是佛说宿缘:昔于加尸国时,有龙王兄弟二人,一大达,二优婆大达,乐奉斋日持八戒。因国王犯多杀生,数说不改,舍他往,改往之处。恶小龙知己不如,生嫉骂,优婆大达闻,欲灭彼,大达劝息,返故处。欲知彼时三龙事, 三摩地

2018-07-22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原标题: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三摩地

2018-07-22

大众顶礼八关斋戒证明师上○下○和尚三拜!《维那白:大众长跪合掌念诵》:(维那起腔)祈请大德:慈念○○○(自呼己名),为作八关斋戒证明师;我依大德故,得受八关斋戒,由大德慈愍故!《顶礼一拜》3、(维那白)问遮难4、(维那白)请圣证明(和尚独自唱诵香花迎,大众从香花请开始接着唱诵)香花迎!香花请!○○○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三摩地

2018-07-22

’弥勒出现世时,声闻三会,初会之时九十六亿比丘之众,第二之会九十四亿比丘之众,第三会九十二亿比丘之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亦值彼王及国土教授师,作如是之教,无令缺漏。”是时,优波离白世尊言:“说彼善男子、善女人虽持八关斋,于中不发誓愿者,岂不得大功德乎?”世尊告曰:“虽获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当说:”过去世时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以是因缘。得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须陀洹故。释氏白佛。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以是因缘。得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须陀洹故。释氏白佛。 三摩地

2018-07-22

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九、往生助缘想要求生净土的人,必须受持此戒。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 三摩地

2018-07-22

那四不坏信的归依僧的清净呢?就要相信真正的大乘菩萨僧或是声闻僧或是缘觉,他们之所以可以称为僧,那就是因为他是清净的。表示他一定是远离这个不清净的法,他一定对于双身法或是邪见他一定是远离的。表示说这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三宝本身,它本身就代表了戒法。表示佛陀有祂的戒法,佛陀所教的佛法也有戒法,僧宝也要遵守戒法,我们要相信三宝它是有戒的。所以古代 三摩地

2018-07-22

那四不坏信的归依僧的清净呢?就要相信真正的大乘菩萨僧或是声闻僧或是缘觉,他们之所以可以称为僧,那就是因为他是清净的。表示他一定是远离这个不清净的法,他一定对于双身法或是邪见他一定是远离的。表示说这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三宝本身,它本身就代表了戒法。表示佛陀有祂的戒法,佛陀所教的佛法也有戒法,僧宝也要遵守戒法,我们要相信三宝它是有戒的。所以古代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如果在声闻法中,比丘尼出家成为长老之后,若遇到一个新剃度的戒疤还没有干的比丘,她照样得要跟他顶礼,这就是二乘法中的男尊女卑,在大乘法中都没有这个规矩。所以你如果是依止菩萨戒,而不依止声闻戒,虽然你是比丘尼,也就不需要跟比丘顶礼;但如果你是依止声闻戒,不管你的戒腊多么久,永远要跟戒疤未干的新戒比丘顶礼,永远都是如此。所以说那些女权运动人士,大声疾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当以积极的面向来对待,不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怕犯戒而不敢受持,那是逃避的心态,那不是菩萨道行者应有的心态,比较偏于声闻的心态。若要亲证佛菩提的根本──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那就得要有大勇猛心,不可因为戒律难持而退缩,当以勇猛积极的心态面对戒律;因为戒律如同前面所举《优婆塞戒经》的开示一样,对于众生无量世所熏习造作的染污诸恶种子的消除,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其中世俗僧是剃须发、着袈裟、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贪、嫉妒、愚痴及憍慢,贪着名誉、恭敬与利养、爱乐婬佚等等这六尘境界,甚至于毁谤而不知不见,也毫不畏惧后世苦报,这样的一切佛法中的修行人,都摄属于无惭愧僧。至于胜义僧,如经典中说:【云何名胜 三摩地

2018-07-22

五逆中的破僧罪,通常说为破和合僧,就是在四人以上的僧团中搬弄口舌、挑拨是非,使得本来和合如一的声闻僧团,或凡夫菩萨僧团,或者胜义菩萨僧团,某些习气未尽的这个僧人,被挑拨离间因此产生误会,心有嫌隙、有隔阂,渐渐演变成两个派系互相斗诤,终于使原本和合的僧团分裂成两个僧团;那个挑拨是非、搬弄口舌的人就是破和合僧者。但是如果将破僧的意涵,限缩为只有这种表相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