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往昔杀了对方的生命,而成为杀者;于未来因缘成熟时,成为被杀者,来偿还对方的生命,使得杀与被杀的事情不断地发生、不断地重演着,以及角色不断地互换,冤冤相报何时才能了呢?佛完全了知杀与被杀的前因后果,以及前因与后果之间发展的关系;所以,佛为众生制戒,不论是五戒、十戒、声闻戒或者菩萨戒,以不杀害有情生命为优先,因为杀生乃是不善行,有违慈悲心,所以佛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央掘魔罗经》中开示:【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因此想要真实修证佛法的学人,对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内涵,应该有详实的了知:解脱道的修证是断除我见及我执,在声闻法中就是断初果至四果所断的烦恼。初果所断的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你以前绝对想不到的,所以你得要供养我。菩萨心中没有这种想法。因为菩萨自有福德庄严,并不需要供养他。菩萨更有智慧庄严,不会这样想:我利益了众生,众生当然要回馈我。这是无智慧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所以当他具足这两法时,他在做种种布施时,心中都不会产生忧虑与悔恨,所以他布施以后众生仍然对他行恶,菩萨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到底这个差异在哪里?前面说过,菩萨也证得如同二乘人所证的出世间法的三三昧,却又证得另外一个层次的出世间法,称为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正在世间示现的时候,祂本然就是出世间法,所以称为世出世间法。菩萨证得这个层次的三三昧,却是不共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伏心中?祂不住。如来藏会不会住于愚人的不调伏心中呢?祂也不住。祂没有所谓的调伏与不调伏,无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几种胜田很值得种植福德呢?譬如已经四加行——声闻道的四加行——还没有真正完成观行,我见还没有断除,三缚结还没有断,这就是向须陀洹,已经算是胜田了,因为他已经有少分功德在身。如果是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乃至各个阶位的菩萨,向上一直到最后身菩萨乃至诸佛,都是功德田,都有功德在身,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综上可知,笔者之施未能十施具足,布施时之心态亦多有不净之处,仍有改善之空间,深自反省后,应努力改进才是!三、菩萨布施六度具足──以释迦牟尼佛「割肉喂鹰」之故事为例犹记在禅净班之课程中,亲教师对于布施曾有如下之开示:凡夫、声闻、菩萨的布施有很大的不同:凡夫为求福德、人天果报,有我相、法相而行施,有欲求果报亦是「杂染贪」,故所得乃三界有,具生灭性、无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自己出家前曾如法的赚得很多钱财,不受声闻戒的约束而继续保有这些钱财,就可以具足实行檀波罗蜜,那就远胜过在家人了!如果不想违背声闻戒不许捉持钱财的规定,就得在出家之前全部舍弃;出家后所得供养也都得交给寺院常住共有,所以出家菩萨不能具足六波罗蜜,因为施波罗蜜不能满足。可是在家菩萨若没有障碍时就能具足,因为能一切时中、一切物都布施故;所以说在家之人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戒体上,声闻出家戒也一样,违犯了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就不再是僧宝了!但是殷重忏悔而见好相以后可以重新受戒,再重新获得一世的戒体。但是这个优婆塞菩萨戒,犯戒之后不会失掉戒体,只有舍寿才会失掉戒体;所以这戒和一般的菩萨戒不同。因此,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虽作大罪亦不失戒,因为这个戒的力量及受戒后产生的顺势作用正是如此,所以它跟声闻戒和菩萨戒不太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本来不想讲法华,但是有人三请之后不得不讲;可是准备开讲时,五千声闻人就当众退席,大规模的公然抗议!那种抗议场面真是很大,可是佛对此默然无言,等他们都走了才开讲;佛陀不便制止他们离开,而阿罗汉们是应该有所为而出面制止的,他们都没有出来制止五千声闻人的离开,这表示阿罗汉对佛仍然有疑,怀疑自己是否与佛陀的解脱证境相同?怀疑佛即将宣讲的法华是否言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看到目连想要熄灭此灯,便告诉目连说:“这灯并不是身为声闻的你所能熄灭的,就算你用四大海的水,或者用山岚的大风熄灭它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灯的主人发广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不是你所能熄灭的。”佛陀说完以后,难陀便出现了,在佛前头面接足礼,世尊便为难陀授记:你将于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难陀听到世尊为她授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地了,并在法华经中被佛受记将来会成佛。因此开悟明心必须要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弥勒尊佛出现于世间,在龙华树下初转法轮宣说声闻法的龙华三会,初会之时,当时会有九十六亿比丘之众,诸漏已尽,证得阿罗汉果;第二会时,会有九十四亿比丘之众,证得阿罗汉果;最后的第三会,会有九十二亿比丘之众,诸漏已尽,证得阿罗汉果;也能够值遇当时的圣王及国土教授师。最后经中佛还特别强调说,对于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不仅应该教他发起这样的誓愿,还要让受持八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阿含经》当中,佛陀教诫声闻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佛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在自己的寂静当中去安住,而不会去造作一些没有必要的言语。所以百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是从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佛一定要受菩萨戒的道理,也是在这里!菩萨戒跟声闻戒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8集学佛为甚么要持戒?(上)>周正铭老师 (原标题:戒有哪些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