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修行道场引入的戒法,是属于邪戒,这些戒法并不是释迦世尊所制定的佛戒,因此属于非戒取戒;受持这种邪戒,不仅不利于到彼岸的修行,反而有极大的过失,因此这是大家所要特别留意的。因为戒法是依据三界因果律,与修行目标而制订的,只有佛才能够对于三界因果究竟了知,因此也只有佛才可以制戒,所以佛弟子要持的戒,一定是要佛戒才可以。因为有些邪戒 | admin 2020-02-20 |
![]() |
而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醒,除了持戒之外,大家还是要多熏闻法义,才能让见道的条件尽快成熟。因为见道需要配合熏闻正确的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的法义才能成办,而且以亲近正法道场的善知识是最快速有效的。因此如果能够熏闻正确的三乘菩提法义,以及具足因缘而见道,就可以进入第三种“是戒是波罗蜜”的持戒方式。这也是在经典内,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的一个原 | admin 2020-02-20 |
![]() |
这里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持戒能令烦恼止息,因此有利于禅定的修证;或者因为能够依教奉行、持戒清净,便能够逐渐生起实际的功德受用,而在种种法上面心得决定。定的引生之后,有利于智慧的证入,因此持戒之后修定,当然能够提升庄严菩提的层次;相同的,在持戒之后修学种种善法,当然也能够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让自己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也能够利益更多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无作戒这个部分,我们说有三因缘会舍掉无作戒,也就是使你现在 | admin 2020-02-20 |
![]() |
受持菩萨戒可以快速的累积福德资粮,当他有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以后,他就可以在道业上精进了;也可以因为有这样的福德资粮,他就可以证得佛菩提,在佛菩提道上快速的成长。这是受持菩萨戒的第三个理由,就是要令菩萨能够快速的累积福德和智慧的资粮。接下来说,第四个理由: 4、令菩萨速证菩提:什么叫作证菩提呢?证菩提最少要从明心开始,这是指佛菩提来说。那么什么是明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在经过能够修学布施,来学习怎么样不对自己的身财悭吝的同时,为了要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来修学趣向善法,所以又来修学所谓的戒行!那么在戒行方面,菩萨所要学的就是菩萨戒;菩萨戒是千佛大戒,是所有菩萨在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时,必要依止菩萨戒来修学清净戒行。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 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城门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杀戒,因为慈心就会让众生安乐。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的我 | admin 2020-02-20 |
![]() |
多愚痴者要修缘起观、因缘观,也就是对于这种法义上,没办法去了解的这样的一个弟子众,让他修缘起观、因缘观,透过因缘辗转发起的过程里面,让他能够了知这些不是真实常住的,让这个愚痴者,能够在现象界的法生起智慧,能够观察原来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没有一法是常住的,然后能够生起解脱的愿求,能够生起求大乘法这样的心愿。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 | admin 2020-02-20 |
![]() |
他的父母和朋友总是劝他,他总是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几句话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后依然我行我素。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僧人,年轻人对僧人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僧人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多人包括这个年轻人都围在了这个僧人的旁边,准备听僧人讲故事 | admin 2020-02-20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 | admin 2020-02-20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在这一件事情上佛陀说:“你可以去思惟佛陀有种种的殊胜,你可以用念佛。”这一个念佛的方法,是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样的。怎么说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在《大方等大集经》卷26中开示:【云何名为不放逸?不放逸者名如法住;如法住者如说而住。……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以不放逸而为根本。】(《大方等大集经》卷26)因此,不放逸就是要能够时时摄心安住于正法、依教奉行。而所有修学的方法都必须配合不放逸来成就,修学之道不进则退,菩萨既然已经决定要行菩萨道,那就要心不放逸。如果专心在法上用功,那 | admin 2020-02-20 |
![]() |
在前面听了诸位亲教师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嘱咐,在聆听学习时都能信受无疑;也决定自己要依之而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发利乐众生永无止尽的成佛大愿,这个是相当要自我肯定和赞叹的。因为在这五浊世间,能顺佛心、正信大乘三宝,那是稀有难得的众生。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人的供养,来为自身的生活资财所需,所以要先通达如何的如法求财;尤其是现在家相菩萨行的人,因为外相的关系很容易和众生行四摄法,来接引众生学佛,所以在从事各种职业时,就能够接引各类的众生来学佛。当如法得财以后,佛陀又教示财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养父母、自身所用,还有妻子眷属;两分投资于法财以 | admin 2020-02-20 |
![]() |
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自杀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缘的对象,所以必须要去善观这些眷属的因缘。同样情形,也必须要善观环境的因缘,比如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着祂的体性 | admin 2020-02-20 |
![]() |
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 | admin 2020-02-20 |
![]() |
不过关键就是,大家应该要了解:所谓的念佛,不是一直开口在念佛号而已。各位想想看!如果念佛从头到尾都只是开口念佛号的话,请问大家:当我们刚才讲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不间[jiàn]断地念佛的话,如果要到达这个境界,我们又怎么能够一边跟外面人说话,一边又希望自己能开口念佛呢?所以很显然的,念佛并不是开口念佛这个层次而已。实际上开口念佛号,这个是一 | admin 2020-02-20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佛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 | admin 2020-02-20 |
![]() |
一般的外道也有许多三摩地,也就是种种定的说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说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说的三摩地或是三昧,大致上可以分成:一、世间三昧,二、出世间三昧,三、世出世间三昧,这三个层面来作说明。第一、世间三昧:一般是指四禅八定的修证,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于外道修。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