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宝积经》卷116)说明如下,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向佛禀白: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法界实相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实相,那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就是法界,所以要系缘于法界,这就是一行三昧。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入佛的一行三昧,应该要先听闻智慧到彼岸——也就是要先听闻真善知识所说的,建立佛法正知见,并依之而修学 三摩地

2018-07-23

(一拜)正觉发愿文(胡跪叉手唱唸:)愿我修学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 三摩地

2018-07-23

每天在家都可以供佛,供养佛塔、佛像的功德跟供养佛的本尊(应身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佛是最的功德田,也是最的报恩田!是福田中最殊胜的,所以功德最。而我们自己如果把供佛的功德回向早日成就佛道,那我们也成就施主殊胜,如此回向造成果报更加殊胜。这样施主胜×福田胜=果报殊胜。《瑜伽师地论》卷45〈17菩提分品〉: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佛而未来世得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尘沙,奉上于佛。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 三摩地

2018-07-23

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庄严报身指的就是色究竟天卢舍那佛--卢舍那佛祂庄严,三十二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有八万四千种的光明相好,这个是报身佛。可是不管是应化身也好、报身也好,祂都不是真佛。真佛是什么?真佛就是法身佛。可是法身无身,无身就不可见,无身所以没办法说法,无身怎么说法呢?所以说真佛不说法,说法的不是真佛。所以像《金刚经》当中佛开示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无相念佛法门呢?这个就是《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个人呢,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够去深入的思惟念佛法门,而且能够知道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层次。虽然说他是主修念佛法门,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定要如何来修,也能够摄取这个修定的知见,知道说这个定就是要制心一处要净念相续,也就 三摩地

2018-07-23

在楞严会上,势至菩萨奉世尊之命,叙述他的修行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 三摩地

2018-07-23

后来我上了学,又因各种因缘去到武汉工作,几乎是一年才能回家一趟,每次最多待一个星期,除去到其他亲戚那里看望的时间,我能与母亲相处的日子便又是少之又少。我常常没有时间概念,是因为我多么希望每次分离的时间能模糊一点,再模糊一点,模糊到连时间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要分开,那该多好!因曾沐于善知识的教导,学习过无相忆佛以及忆佛前的方便善巧,便尝试抛开思维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总以为说念佛是老公公、老太太他(她)们念的,会认为说自己有学识、有经验,自己的聪明智慧不屑于去念佛,所以他们轻视念佛法门;修学净土的人通常会以为说口中或者是在心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不断的去唱诵就是念佛,不知道念佛法门当中,其实还有其他更胜妙更善巧的行门;至于学禅的人又多以为学禅就是要打坐、要数息、要能够一念不生,所以他们排斥念佛法门。可是这样的观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不可思议胜?如来所有六种神通,亦非声闻缘觉所及,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悲三念处,是名不可思议胜。云何解脱胜?如来具足二种解脱胜,除智慧障及烦恼障,永断一切烦恼习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脱胜。是故舍利弗于契经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出三界生死苦要以慧为体,是要由慧根所出生的,慧又是由定以及精进来出生,精进跟定又分别是要由信根跟念根所出生,所以说信、进、念、定、慧,在各自的增上广之后,成为五根进而成为五力。这五根、五力熏修的过程,就代表佛法上所须的实修过程。尤其是学佛人对佛菩提真能够令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已生起信心了,也决心要努力精勤的修学,这个时候如果要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决定而 三摩地

2018-07-23

家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 三摩地

2018-07-23

遥亿吾释尊,悲;愚鲁如我,亦取无生;多情无欲无悔,愿您常相随。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髪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沉疴;我常思念,转侧难舍;愿您世世相伴,叵奈胎昧隔。菩萨底忧郁,多劫沉积;常思法脉,吴越早栖;愿您速满三地,令我舍忧郁。2、乌石话道乌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人不管别人的感受,喜欢在家里唱卡拉OK,而且唱得很声,吵得邻里不得安宁,规劝也不听,导致别人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未来世有因缘见面了,就会莫名其妙地讨厌他,对他所说的话不会信受;既然所说的话别人都无法信受,更不可能冀望别人会帮助他了。又譬如有些人喜欢妄语,能够颠倒黑白,后来别人知道那都是不如实语,就会对他有所戒心;未来世有因缘遇到了,就会觉得这 三摩地

2018-07-23

结加趺坐或加趺而坐:即盘腿坐时,把左右两趺架起,置于右左腿之上。佛教典籍对加趺坐推崇备至〔注一〕,固知其功德殊胜也,无奈身难堪任久坐之故,虽是人天所共慕,亦不免乎诤谤;而此中女众是否适宜加趺而坐,则事更幽微矣!据《阿含经》记载,佛在世时,女众加趺坐者,不乏人。其中,佛之姨母,从佛剃度,名爱道,世间之有比丘尼,伊其始也;出家之后,领众修行,为群 三摩地

2018-07-23

《增一阿含经》卷五十〈爱道般涅盘品〉:․…尔时,爱道作若干变化,还在本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从初禅起而入二禅,从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想知灭;从想知灭起还入有想无想处,…还入第四禅,…还入初禅;从初 三摩地

2018-07-23

』「欲钩入佛」犹可,何况诸仁者是为离「苦」而求断「集」之法耶?敢不许为器乎!虽然也,间中亦有个别行人,辄引中土禅宗故事中「怀让接引马祖:坐禅岂能成佛?!」之公案为理据,欲免却盘腿习坐之苦。「根尘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造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释迦世尊旷刼精勤所成之道果,吾人欲何由可得?佛法岂容易哉!〝修心而已,宁在身耶!〞之语,行须仔 三摩地

2018-07-23

《佛祖统纪》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尊者:「师将顺世,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其所需,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屏众敛念,将入寂。…」可见:肯习坐者少如麟角。4.《憨山老人梦游集》(卍续藏第127册):「五十年来,师弦绝响。近则未稳,正眼未明,遂妄自尊 三摩地

2018-07-23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绍云法师宣讲(1999年7月1〜2日于香港屿山宝林禅寺及1999年7月10日于香港九龙钻石山志莲净苑) 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是次,我是应荃湾芙蓉山虚云和尚纪念堂住持济平法师之请,来香港参观的。适逢释迦牟尼佛诞及香港庆祝第一个佛诞假期的纪念日,同时,亦是佛牙舍利来港展览的喜日子,本人由衷地随喜赞叹。香港是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